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州市人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怒江州这样做……
发布时间: 2020-10-26      来源:省人大常委会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日前,云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1年1月1日施行。

在保护怒江州原生民族文化,合理开发文化资源,促进怒江经济社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稳固文化边防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措施,将为怒江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非遗资源丰富 立法保护有必要

怒江峡谷地势险峻,使该地区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所保存的文化形态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预和影响,保留了原生性。

据怒江州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润芳介绍,截至目前,怒江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7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67项、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0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280人。

 

怒江州拥有如此丰富的非遗文化

让我们来了解一些代表性项目吧!

 

△卡雀哇节(国家级项目):独龙族卡雀哇节在每年农历腊月举行,节期最短3天,最长9天。节庆内容包括木刻传信、跳锅庄、射击猎物模型、火塘烧松叶求吉祥、喝木罗酒、剽牛等。(图片来源:怒江州人大常委会)

 

△刀杆节(国家级项目):傈僳族传统节日,一般正月十五或二月初八为刀杆节,节日期间举行上刀杆、下火海展演活动。(图片来源:怒江州人大常委会)

 

△达比亚舞(国家级项目):是一种使用怒族民间最古老的传统乐器达比亚来伴奏弹跳的怒族民间舞蹈。(图片来源:怒江州人大常委会)

 

△傈僳族传统服饰及工艺(省级项目):傈僳族妇女日常穿白蓝相间自织的衣裙,头戴珠帽,坠耳环,颈挂珠串,左肩至右侧挂一串白色圆贝。(图片来源:怒江州人大常委会)

 

△傈僳族 怒族传统体育竞技射弩(州级项目):为了练习提升射技,同时为了增加节日气氛,每逢节庆都举行射弩比赛,比赛当天,参赛的人们每人带规定数目的鲜肉和粑粑,把这些食物并排挂在远处,谁射中谁取走,射技高的人当然收获最多。(图片来源:怒江州人大常委会)

 

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必要性体现在何处?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怒江传统民族文化生态急剧变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村寨面临消亡,一些珍贵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流失严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

加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保护机制不健全等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留存、保护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制订一部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有更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是怒江地区各民族文化传承、留存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文化边防建设和巩固的需要,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的需要。

 

立法依据充分 原生文化有保障

《条例》的起草制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保护条例》等上位法为基本准则,借鉴省内外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有益经验,结合怒江州实际情况广泛开展立法调研、征求意见。

审议通过的《条例》共46条,分为总则、调查和保护、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传播、区域性整体保护、保障措施、法律责任、附则等8章。

 

面对传承困境,《条例》有哪些针对条款?

 

为了体现怒江州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条例》将“原生性”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遵循的原则;针对濒临消失、传承困难的代表性项目,提出采用文字、影音等方式进行记录采集,形成数据库等保护措施;针对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为传承人提供经费和场所支持,帮助开展传艺活动;各类学校可以将非遗内容列入教学内容,鼓励支持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教,开展非遗活动。

为了鼓励非遗项目的合理开发利用,《条例》明确应当在有条件的特色村等地筹建民俗文化馆等场所,展示非遗项目,开展传承活动;支持和指导传承基地和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文化旅游、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相关部门应当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

《条例》立法工作思路清晰,在不抵触上位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实际操作性的地方法规,将为怒江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保护及合理开发,促进怒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张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