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全国人大代表朱兆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布时间: 2021-11-18      来源:云南网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张克勤、朱兆云、张宗亮三位云南专家当选。其中,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朱兆云还是一位在滇全国人大代表,一起来看看她的故事。

 

 

朱兆云,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曾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奖项。

不过,对于朱兆云而言,这些沉甸甸荣誉远不及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来得重要。在探索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的实践道路上,朱兆云已经奋斗了38年。

 

情定民族医药,谋取创新发展

1984年,刚大学毕业不足两年的朱兆云组织并参与实施了大理地区中药资源普查,期间主编出版的《大理中药资源志》,成为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典型。此后,朱兆云赴云南省药材公司建设质检科,受命改变省医药产品检测站困境,全面负责云南省医药工业公司技术工作。

 

 

 

 

1999年,朱兆云被组织派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十多年一线工作经历,让朱兆云对国家产业布局、云南省医药产业发展布局了然于心:云南属我国独特的低纬高原地区,其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之丰富程度为全国之最;天然药物资源占全国总数的51%,省内各民族都有独特的用药经验,发展民族药优势明显。

于是,到任后的朱兆云迅速确定了“新平台、新项目、新人、新成果”“新产品、新厂房、新人、新网络”的发展主线,为“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的实施定下基调。

 

潜心调研实践,收获累累硕果

借助现代科学理论,朱兆云反复斟酌精心设计,最终设计出覆盖完整气候带的调查路线,制定出“民族民间应用+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点的基原+生态适应性”的融合研究方案,保证了调研工作的全面、系统和深入。

从2003年第一卷《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出版,到目前已出版3部专著15卷共755万字,建成3个共享信息数据库,朱兆云团队采集标本11082种80378份,拍摄原生态彩色照片近16万张;准确鉴定354科1534属4012种天然药物;发现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新药用植物资源451种;翻译民族语言文字药名5567个,收集附方5816首,确证药物基原1679种;首次系统筛选研究99种特色药物。

低纬高原地区资源调研所取得的成果,为民族药、天然药物资源的抢救、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了研究支持。资源调研系统工程的展开,建立起药物筛选方法和评价体系,为药物开发和产业转化发展打下基础。

 

 

 

 

发挥民族优势,面向世界各地

在资源调研过程中,彝族群众对跌打损伤、乳腺小叶增生等疾病的独特治疗经验吸引了朱兆云的注意。她便一头扎进研究中,对比成百上千个处方,反复推敲琢磨;伏案翻阅资料,对照标本,进行药材基原鉴定;和助手骑着自行车,用麻袋搬回试验用药材;组织团队有序开展系统规范的药学、药理、毒理及临床研究……

 

 

 

 

在云南彝族民间用药经验基础上创制的金品系列彝族药随之诞生,因其对乳腺小叶增生、痛风、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等疑难病及常见病疗效显著,迅速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成为彝族药新药创制的成功范例。

在普通人看来,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以及“民族药”,与国际化的距离似乎有点远。但朱兆云及其团队却为民族药国际注册研究而不断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痛舒胶囊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复,获准在美国开展Ⅱ期临床研究,成为我国第一个获FDA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民族药。

“作为医药企业的科研人员,我们应坚定创新自信,把技术力量与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多研发新药、好药,为‘云药’发展贡献力量。”朱兆云说。忠诚、执着、朴实,三十余年一线奔忙,矢志探索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朱兆云从未停步,为着她从来的心愿——使民族药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