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州市人大
昆明市人大常委会专项视察分析研判 为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出谋划策
发布时间: 2023-10-07      来源:昆明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小型化,养老已经逐步成为全社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根据云南省昆明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工作及会议议题安排,8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组成视察组,对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专项视察。

视察组实地察看五华区红云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云南一心堂医养服务有限公司、呈贡区乌龙街道七步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召开座谈会听取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全面了解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通过视察,深化对有关情况和相关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在深入分析研判的基础上,研究提出进一步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应对举措。

 

昆明市养老服务领域得分在120个参评城市中位列第九

据统计,2022年末,昆明市常住人口860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130.8万人,占15.2%;户籍人口594.1万人,60岁以上人口121.5万人,占20.4%,高于全省老龄化率4.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昆明市的基本市情。

目前,全市建有各类养老机构125家,建成16个县(区)级福利(失能照护)中心、84个乡镇(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524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1324个老年活动中心(站、室)和242个为老助餐服务站(点),设有各类养老床位3.2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3.8%。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通报》中,全国31个省(区、市)的120个城市参加测评,昆明市养老服务领域得分82.82分,名列第九。2022年,昆明市社会福利院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养老服务先进单位。2023年,在公布的《中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排行榜》中,昆明在上榜的76座城市中位居第四。

 

全市县级失能照护中心覆盖率100%

昆明市扛稳政治责任,兜底保障守底线,优先保障特困对象。以2家市级福利机构为基础,16家县级失能照护中心为依托,84家乡镇(街道)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为补充,全市1945名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老年人实现100%纳入机构供养。实施农村敬老院提质改造,转型升级为农村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增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床位,为农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短期托养、居家上门等服务。

同时,逐步提升津贴标准,近3年来,累计发放4.2亿元,惠及16.7万余人。全市新增民办养老机构12家、县级失能照护中心11家、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64家、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0家、城乡居家养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108家、老年幸福食堂(为老助餐点)232家,促进养老服务更加便民化、精细化、专业化。目前,全市县级失能照护中心覆盖率100%、乡镇(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60.4%、社区建有养老服务设施率达84%。

 

上半年累计为老年人提供3.6万余次居家上门服务

2023年上半年,全市累计为老年人提供3.6万余次居家上门服务。自2020年以来,昆明市全面推动为老助餐服务,把“幸福食堂”建设作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重点在老年群体助餐需求旺盛、服务半径较大的社区新建(改建)幸福食堂。今年幸福食堂已建成10家,正在建设15家,预计将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18家新建任务。2021年,昆明市成功申报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城市,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根据特殊困难失能老年人身体状况、居住环境及个体需求,为3526名老年人“量身打造”家庭养老床位,并提供人均不少于8小时的居家上门服务。

昆明市全面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探索建立“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的共同体”“社区卫生院+社区养老机构+医院的联合体”“家庭医生+居家养老嵌入式”等新工作模式,有效构建医养结合框架,实现由“单一医疗和养老”到“医养一体”的转变。

 

应对风险与挑战视察组提出对策建议

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和家庭形态、人口结构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风险与挑战,视察组建议,建设统一服务平台,提升信息获取便利。

要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由政府部门牵头,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是务实选择。政府部门托底,发展好助餐、文娱、健康咨询等普惠型服务,可将此外的部分交给市场,加大监管力度。政府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发行养老服务消费券、阶段性补助,逐步培育起老年人及其子女付费购买服务的意识。

同时,要结合养老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完善服务人才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要进一步强化社区养老服务力量,拓展服务渠道。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软硬件建设,满足老年人生活、医疗、文娱需求,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整体服务质量提升。(杜仲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