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大工作 > 理论研究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经济学解读
发布时间: 2023-12-14      来源:云南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2023年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王宁通过人民网致信网友,欢迎大家来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是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的形象表达,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野,这是一种适宜生态文明社会形态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从人类文明形态上讲,我国不是等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实现之后,再推进生态文明,而是同步推进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和生态文明;不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传统工业化老路,而是在工业化、信息化中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体制。云南省作为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更是主动推进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路径、云南模式。

从要素禀赋看,共生多样性是云南资源禀赋的最显著特征。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多元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处,以及多地类的和谐共存,决定了云南是一个能够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地方。云南可以提供的产品大部分是稀缺的异质性产品,这些产品除了其本身的物性特征,还具有很强的特需属性特征,这种特需属性的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和认知。比如,古树茶、小粒咖啡、野生菌、文山三七、小草坝天麻等不胜枚举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它们除了具有一般的农产品属性外,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原生态品质和特定地域的光热水土所转化的内含物质给消费者带来的美好感受;“自然景观+地域文化+特色饮食+宜居环境”的共生共存,使云南之旅不但具有一般的观光属性,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多样性体验和差异化美感,同时满足人们的实物需求和心灵需求。“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为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提供了多种渠道,在意境、体验和感知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在提供精神产品中发挥资源优势。

从消费者行为看,进入新发展阶段,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随之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生存型消费占比不断降低,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占比不断提高。“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包含了基本生存型消费,但更多体现为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是悦己型消费、品质型消费的典型表达。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这种类型的消费行为,实质上是精神产品消费。每个消费者个体的满足程度是差异化的,但总体上而言,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增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作为美好生活追求型的消费,消费过后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增的。

从生产函数看,“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需要产品族和产品系列很长的生产模式。范围经济和基于最优产品差异化的规模经济是最优选择,单一产品成本最小化的规模经济是传统生产函数,在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应当摒弃,因为不能很好地发挥共生多样性资源优势,容易造成共生多样性的破坏。基于最优产品差异化的规模经济,是一种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先进生产函数,具有资源最低消耗、环境最小影响、细分消费群体最适宜的特征,这种生产函数对人力资本和新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人力资本的适宜性还不够强,数字技术作为一般通用技术的渗透带来了巨大的创造空间,但数字技术的渗透还不充分,产业数字化程度还不高。

从市场结构看,“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是在垄断竞争市场上才能充分发挥优势的经济新形态。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云南的大部分产品不具有单一产品规模优势,在同质性产品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如,山地决定了高原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普遍高于平原地区相同品种的农产品,适宜生产规模小,在仅满足人们生存型消费品的完全竞争市场上,无法实现单一产品生产规模的低价竞争机制,难以满足消费者独特品位、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再如,云南旅游资源多样性决定了云南的旅游产品多样性,远离城市的地理区位和高山峡谷的地形地貌,为消费者带来了较高的旅行时间成本和通行成本,很多景区还受到生态环境容量约束,在大众化观光游的完全竞争市场上,无法形成低价消费的游客规模竞争优势。“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则是充分发挥多样性优势,规避单一产品非规模劣势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适应不同类型的细分消费群体需求,形成差异化、多样性的产品供给,通过成本加成定价机制实现最优产品差异化的范围经济。

从政府规制看,要创建、维护和优化垄断竞争市场的规则,前置市场准入条件。首先要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励新产品、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创造,激发产品差异化创新。其次要严格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在细化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严格管控土地适宜使用范围。再次要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充分评价和严格落实规制单一产品开发对共生性物种的影响。最后要强化环境规制,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从政策保障看,要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建、申报和品牌保护。扩大省级及以下层级的非遗文化评选范围,加快地理标志产品的创建和申报,制定相关标准,推进技术成果转化。针对产学研结合薄弱环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加强数字经济知识和数字技术在云南各地的传播、培训和应用。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云南交通运输结构,持续降低通行成本和物流运输成本。持续加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宣传,强化本地市场效应。(作者梁双陆系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