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与“钓誉”
●白茫茫
许多时候,人们对荣誉的需要远比对物质的需要更强烈。精明的“钓鱼者”深知这一点,于是他们便办起了五花八门的“荣誉公司”,利用各种信息收索人名地址,以信函的形式向垂钓对象推销“荣誉”。本人和几位同事就多次被作为这样的“鱼儿”被诱钓。
这些年来,本人拙作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不过发表几十篇,但已经收到的荣誉推销信已近百封。这些荣誉大致分为四类:一是论文转载;二是论文获奖;三是邀请到开放城市或某风景名胜区乃国外参加学术会议;四是“授衔”。在你毫不知晓的情况下,一封封“获奖通知书”、“名人入典通知书”等不断寄上门来。
面对这些意外的“荣誉”收获,要说从开始就毫不动心那不是心里话,随着推销形式的高超化,有时候甚至下过“明知是钩钩,也要咬香饵”的决心。然而那少则几十,多则上千的价码不能不令工薪阶层的小职员望而却步,这时商家的意图也昭然若揭了。
这些“荣誉公司”所垂钓的对象绝非一个两个,他们对所垂钓对象期望值也不太高,发出去1000封信,能有100人上钩就可以了。这使我想起一篇小说:发表过几篇哲学论文的少年出游,途中邂逅一陌生中年人,这个中年人闻知少年人的名字,奉承道:“早知道哲学家的大名,今日相遇,实为三生有幸”。少年于是慷慨解囊,丰盛地招待了他一顿。想想那些不知对方的骗局而上钩的人与这个少年何其相似。当然,那些深知对方在“钓鱼”而自己努力“钓誉”的人却不在此列。
(作者: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宣传处处长 邮编:6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