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大工作 > 理论研究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发布时间: 2007-04-17      来源:云南人大网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我国几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各族人民从一百多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基本的历史经验。从社会主义阵营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显示了其超出其他制度、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无以伦比的优越性。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但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在社会主义制度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好几个问题。

 

第一,深刻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论问题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集中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权威、最明确的表述。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概括,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本质联系,说明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功能、目标、作用和价值之一。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它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义和价值。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了社会财富分配和占有的平等,并且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这是社会主义一个最大的优越性。没有这一条,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的其他一切概念,都要服从于社会主义本质。抓住了本质,才抓住社会主义最核心的内容,也才能真正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第二,克服和消除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暂时不发达而产生社会主义制度不如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悲感问题

从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和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取得的成就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暂时不发达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需要有一个探索发展的过程,加之在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还不相适应,再则,社会主义是从旧制度一穷二白的基础建立起来的,所以,需要有一个恢复发展的过程。只要不断克服这些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将比资本主义更快。例如十月革命胜利的前苏联,当时经济落后,生产力并不发达,由于列宁、斯大林始终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排除干扰,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就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要用50─100 年才能实现工业化的路子,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从1950年1980 年,前苏联国民收入以每年平均递增7.5%,高于当时经济建设和生产力都比较发达的美国(3.5%)、西德(5.1%)、意大利(4.8%)、法国(3.7%)、英国(2.4%),其平均经济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 再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工业化水平几乎为零,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迟缓,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时间,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很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五年间,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 也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国家。在这五年里,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7%,城乡居民金融资产累计增加近4 万亿元,比1991 年增长三倍多, 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3200万。截至199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020亿元,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8%。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国民经济仍保持 7.8% 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国家外汇储备、工农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都进入世界前列,粮、棉、钢、 煤、肉类、水泥、电视等产品的总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全国到目前为止,贫困人口还有4200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1998年我国财政收入9853亿元、低于发展中国家人均1050美元的水平。但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暂时不发达,而自暴自弃,放弃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放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错误的和十分有害的。前苏联1990年戈尔巴乔夫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推行新思维的改革政策出台后,其经济下降15%,赤字3000 亿卢布,内债增至1万亿卢布,外债高达 1200亿美元,通胀达到3位数字,整个经济已濒临全面崩溃的沉痛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必须搞清楚改革的对象是体制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

长期以来,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为什么改革在有的国家取得了成功,在有的国家却没有成功,甚至还走向反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深刻反思。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自觉的、不断的、有计划、有秩序的改革,来改变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以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持续发展。可见,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首先不是性质的改变,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的改变,而是改变社会制度的载体──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我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一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改革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本国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二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改革清除影响或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20年来,每当我们党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上迈出重大步伐的时候,党中央总是向全党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观点,第一次是1978年冲破“两个凡是”;第二次是1992年破除姓“社”姓“资”;第三次是1997年冲破姓“公”姓“私”的思想大解放。三次大的思想解放,理论上和实际上的线索是一致的。无论是拨乱反正,还是到全面的改革开放,我们都自始自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使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深、更透彻的了解。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是一场革命,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参与相结合,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深刻社会变革。那种认为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全盘否定,实行“股份制”、“租赁土地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就是要搞私有制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迈向21世纪的光辉前程

一位世界银行专家评价说,“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五十周年给予人们的启示。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从新中国诞生之日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在百孔千疮、百废俱兴的旧中国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力量建设起了初步繁荣的社会主义。特别是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使我们战胜了来自国内外及自然界的种种压力和考验。用实际行动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捍卫了社会主义制度。1998年,面对来势凶猛的洪涝灾害,我们举全国之力奋起抗洪,用“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强大综合国力,世界巨大的凝聚力和社会主义中国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这种力量靠什么来凝聚,靠什么来支撑?靠的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靠的就是全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值此建国五十周年到来之际,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刘昶军

 

参考书目:

1、《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第435、30、10、12页

2、《邓小平文集》1─3卷

3、《十五大报告》

4、《邓小平经济理论纲要》

5、《朱 基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6、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 上的讲话

7、评改革开放二十年 任仲平 人民日报 1998年12月 17日

8、浅谈社会主义本质 王海亭

9、温家宝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常委会会议上作的抗洪救 灾情况报告

10、中国共产党章程

11、历史转折中的社会主义改革 李振宇 长白学刊 1998年2月P67─70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学习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