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有
作为一个爱茶之人,能喝到真正的古树茶,特别是能参与古茶树的立法保护工作,非常荣幸。由此生发出一些关于对古茶树立法保护的看法。
一、何谓古树茶
什么样的茶才是“古树茶”,是个大难题,真学问。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古茶山、古茶树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全省16个州市就有13个州市有古茶树资源。
云南古茶树大多分布在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生活区,群山阻隔道路难行,过去因不高产,不好采摘,并不值钱,如今却变成了“摇钱树”。由于定义模糊、标准缺失,利益驱动,恶意炒作,众多商贩以次充好,质量良莠不齐。
物以稀为贵。市场上到处都在卖“古树茶”,“古树茶”的牌子随处可见,不同年份、不同厂家、不同山头的“古树茶”让人眼花缭乱,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古树茶”与“野生茶”、“大树茶”有何区别?面对不同价位、不同产地的“古树茶”,心生疑惑,真假难辨。
可悲的是,鲜叶一旦脱离了那颗古茶树,要确保是“真”的,除了熟人之间的信任,几乎不可能,后续的生产、技术、运输、仓储所有环节几乎都有可能掺假,消费者为了区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深入茶产地,守着茶农把茶做出来。
所以,纯正的“古树茶”,不能靠外表的包装,更不能凭卖家的描述。何谓真假,估计只有生产者自己最清楚。
以“冰岛”为代表的古树茶,是云南普洱茶的极品,是茶界公认的值得珍藏的高端极品。
冰岛老寨,昔日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以前没有人将古茶树当回事,曾经发生过,茶农将成片成片的古茶园毁掉,改种台地茶,甚至出现茶叶难卖,贱卖的情形。近年来“冰岛”日益受到茶商、茶客热捧,出现了供不应求、价格暴涨的状况。在2015年云南临沧市凤庆县第二十五届茶文化艺术节上,一款古树茶公开拍卖,100克以35万元成交,成为普洱茶史上最贵的新茶。
冰岛老寨地处临沧市和双江县西部与耿马县交界处,位于双江县勐库镇镜内。据史料记载:在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双江的勐勐土司派人从易武古茶区拿来200余粒种子,在冰岛培育成功了150余株。此后,千百年来,冰岛古茶树就在这里静静繁衍。
“冰岛”古茶树,终年生长在高海拔深山,云雾缭绕,气候湿润,日照充足,独特的气候环境,导致古树茶含有各类氨基酸、可溶性糖类、多酚类等物质营养丰盛。“冰岛”古树茶,叶质肥厚柔软,条索肥硕分明,茶汤口感清甜、纯净、滑润,香气馥郁、悠长,回甘生津持久,独特的兰花香,冰糖甜,入口生津,香气明显,茶味较重,喝后回味无穷,有舌底鸣泉的感觉。
曾经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茶农,纷纷实现了脱贫致富,过上了好日子。如今的冰岛古树茶,价比黄金,成为普通人喝不起的奢侈品,被人戏称为“能喝的古董”,成为分化阶层、检验人心的一个饭后话题。
喝上年代久远的“冰岛”古树茶,仿佛是和一位老者、智者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应验了鲁迅先生讲的“有好茶喝,能喝到好茶,是一种清福”。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古树茶价格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飙,“潘多拉的魔匣”被打开,人性、贪欲暴露无遗。
一般而言,“古树茶”的判定标准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看树龄,二看纯料。关于树龄,业内普遍认可的标准是“100年以上”。中国《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古树,是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在地方人大立法中,大多把古树的法定年龄界定为“百年”,据此,所谓“古茶树”是指那些树龄超过100年的老茶树。
1958年南糯山古茶树被正式确认为800年,从这一年开始,云南古茶树走上了数字纪元年代,以此为标的物,巴达古茶树被认定为1700年,镇沅千家寨的古茶树是2700年。
其实,树龄的判断,是个科学难题,现在采用的方法,更多是历史记录和生物学经验得出的一个基本估值,并不能精确到具体年限。
关于纯料,争议就更大了。采自同一棵古树是“纯料”,采自同一个区域的不同古树也是“纯料”,采自不同地域的不同古树还是“纯料”吗?不同树龄的茶树共生,无法做到对采摘过程精细化管理,又如何鉴别是否是真的“纯料”呢?纯料仅仅是确保茶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他诸如生产工艺、车间管理、物流管理、技师能力等都对茶质产生重要影响,仅凭是否“纯料”来判定茶的优劣,本身也是不科学的。
本来是一片普通的所有人都应该消费得起的叶子,如今,变成了少数人的专利,本来是很普通的东西,如今,变成了大多数人都喝不起的奢侈品。保护什么?为什么要保护?拿什么保护”,是个哲学问题,人的难题,也成了立法者难以破解的难题。
二、保护意识
感谢大自然对云南的厚爱,赐予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才使古茶树得以生生不息。如同“活化石”一般的古茶树,是“活着的文物”,是上天赐予、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和馈赠,是有阅历、有故事的“宝贝”,也是云南贡献给世界的靓丽名片。
古茶树集历史、文化、景观、生态、民俗价值于一身,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物种保护价值,作为一种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原生态、产量稀少、品质出众,稀缺、珍贵、独特,对其保护理所当然。
古茶树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有自己的生老病死,古茶树的树龄本身就很大,犹如暮年老人,需要静养,保护不力,不仅破坏了古茶树原有的口感、品质,阻断了古树茶正常的呼吸系统,也如同逼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不停地做重体力活,加速了古茶树的死亡。因此,出台一部专门保护古茶树资源的地方性法规,加大保护力度,确保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
早在2009年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制定古茶树保护管理条例,成为云南乃至全国最早对古茶树进行保护的地方。其后,2011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制定古茶树保护条例,2016年临沧市制定古茶树保护条例,2017年普洱市也制定了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
云南省政府在2018年11月正式发文明确云南古茶树的遗产价值与经济价值,随后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林业和草原局日前联合出台了《关于保护好古茶山和古茶树资源的意见》。
有问题意识,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是立法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不能为立法而立法,不能让立出来的法解决不了问题。
如今古茶树的保护出现了许多新课题。现在的立法情形是,立法,往往受制于起草者的文本约束,起草者的水平、眼界、认识决定着法规的高度和力度,其他后来的参与者,基本上就只能围绕着文本进行文字上、语句上、逻辑上的修修补补,很难跳出框框,站在一个更大、更高、更专业、更权威的高度、场域,看到问题的实质,进行很深的研究。
保护古茶树,如何保护?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认真调研,找准靶心。我们所看到的问题,可能只是起草者关心的问题,是书本的问题,外地的问题,普遍性的问题。没有把问题搞准,很难达到以期的目的。
保护古树茶,环节多、问题杂,很难看清明辨,到底要保护什么?是主体不明,职责不清,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吗?是滥盖乱建而引发的规划问题吗?是开发利用不合理吗?是外来人流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吗?是移栽问题、过度采摘而需要进行管理吗?是产品质量标准混乱需要整治吗?
立法,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参与立法的人,思想解放要够,解决问题意识要强,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明。
云南古茶树很特别,土地是国家的,茶树是茶农先祖们种下的,属于茶农,如何保护?属于他的东西,这么值钱的东西,还不知道保护吗?保护什么?是保护古茶树还是保护茶农,是保护这颗树还是保护好茶叶的交易市场?是保护少数人才喝得起的“奢侈品”,还是保护所有人都能喝到最放心的买得起的好茶?采摘到何种程度算过度,标准是什么?政府能否进行罚款?什么是真的古树茶?出现的“乱价”、“产品标准”涉及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怎么鉴别?消费者买到假的古树茶,怎么保护?这些都是问题,而且是难解的“死结”。
调研中,我们发现,对古茶树保护,最突出的问题是:过分强调古树茶功能,片面抬高、哄抢古树茶,高价挂牌认养古茶树,擅自砍伐、移植古茶树;疯抢原料,过度采摘,新发嫩叶所剩无几,茶树得不到休养生息;为了增量,盲目施肥、打药、嫁接、移栽,破坏原有种源,打破食物链条的平衡;周边无序建房,大量人流涌入,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加之产品标准不清、品质混乱、辨识难度大,投机取巧的人不少,消费者被迷惑和欺骗。
根源在于人心的变化,市场的变幻。大部分古茶树分到千家万户,茶农对古茶树的开发、利用被认为是天经地义,政府很难管理,对古树茶的市场变化吃不准,多采就是多赚,承包、转租给茶商,茶商难免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还有就是流通环节多,标准不清,监管不力,诚信丧失,仅靠法律、法规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三、如何保护?
1、理念:立法要管长远。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优先理念,文化传承和品牌培育理念。不恶意炒作,不杀鸡取卵。
2、明责:立法是立规矩,定方圆,明确主体职责。对林业、农业、乡镇和村等涉及到的主要保护主体明确责任,防止推卸责任;对古茶树资源的所有者、管理者、经营者要制定出可操作的权利、义务规范,并按照规范进行管理、养护和采摘。
3、标准:何谓真假?如何识别?得统一科学的认定标准、产品标准,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
标准的制定,涉及了茶学、生态学、药理学等多门学科,需要智慧。标准的制定,涉及到专业性问题,科学问题,需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论证、评估、鉴定。标准的制定,涉及到规范问题,比如、生产、养护、采摘、加工、制作的每一环节都得有具体的规范要求。标准的制定,还涉及到对品牌的认知和人文底线的坚守问题,比如对土壤、空气、阳光、植被等环境有严格的要求,对茶、茶园、茶农有严格精细的管理。
标准的确立,是成就品牌的前提。严把关口,使每一片古树茶,都能做到有标识、可识别,有标准、可查询,有检测、可追溯,有监控,可信任,这才是真正复兴了云南的茶产业,这才是立法的意义。标准的制定应当成为引领云南茶行业跨越发展的必然或方向。
4、范围:保护那些地方?为什么是这些地方?古树茶不同其他产品,山头、区域不同,保护的范围也不同。
要实行区域保护和分类保护,划定保护范围,弄清古茶树的数量、分布、生长状况,将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区、风景区范围内的古茶树定位为一类保护区,一类保护区古茶树实行一树一档,除一类保护区外的所有古茶树属于二类保护区,二类保护区按照山头片区集中建档,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核心区,严格禁止采摘、开发、建设。
5、管理。保护的举措是加强管理,如何管理?
探索名录管理,设立保护标志。建立古茶树资源库,对古茶树建档立卡,对古茶树集中的区域,对分散的古茶树,采取单株挂牌保护,内容包括所属地名、编号、树龄、树型、株数、保护类别、管护责任人、养护责任人、遭破坏举报电话、挂牌时间等。
6、规划:好的规划就是最好的保护。
要有计划地迁出影响古茶树资源生长的建筑物、构筑物,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只减不增。在保护范围及周边集镇、村庄规划,要做到应编尽编,停止不符合规划的古茶树保护的建筑物增量,做到新增建设项目不得脱离规划管控,新建民房不得散落在规划以外。保护范围内的在建项目,需进行规划,充分论证,对生态环境没有影响,才可再行续建。
7、整治:保护得要有抓手,有目标,先易后难,逐一破解。
比如整治未批先建、批后加建、私搭乱建等违法、违规建筑,处理好保护与旅游观赏的关系,严格监测资源利用强度和游客人数,避免旅游观赏活动影响古茶树生长。
8、修复:保护离不开养护。
维护古茶山原有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按照技术规范进行管理、养护,实行古茶树休养生息、自行补充养分的保护轮休制度,轮休期为每年的6月至9月,加强对古茶树的水肥管理、土壤管理、树干管理、病虫害管理、采摘管理,维持区域内生态系统平衡。
9、禁止:法律必须长牙齿,立法必须设定禁止性行为,让人知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禁止擅自采伐、损毁、移植古茶树;禁止擅自取土、采矿、采石、采砂,爆破、钻探、挖掘,开垦、烧荒等任何有害古茶树生长的活动;
禁止排放、倾倒、填埋不符合标准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禁止施用有害于古茶树生长或者品质的化肥、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
禁止种植对古茶树生长或者品质有不良影响的植物;禁止伪造、破坏或者擅自移动保护标志、挂牌;
禁止过渡采摘,对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采取夏茶留养的采养方式,不得进行鲜叶采摘;
禁止境外的机构或个人采集或者收购古茶树的籽粒、果实等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境外组织或者个人提供古茶树种资资源。
10、监测:让保护无死角,无遗漏。
应用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监测管理,对辖区范围内古茶树的保护、长势、营养等状况实施定期监测,收集监测数据,形成监测报告,公布监测报告,对于数百年的古茶树定期做体检,制定保护方案,对长势衰弱或濒临死亡的古茶树,要求经营权人及时向管护责任人报告。
11、研究:通过学习提高保护。
发挥相关科研院所的智力、技术支撑作用,对古树茶的技术标准、分级分类管理进行科学研究,挖掘整理古茶树历史文化价值,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开展传播古树茶的交流、合作、推介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古茶树的历史、特性和保护意义。
12、品牌:着眼于更长久的保护。
积极探索茶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商标保护,推动开发古茶树文化旅游产品,将古茶树资源生产、销售者的产品质量、环保信用评价、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等情况,纳入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鼓励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古茶树产品品牌,对具有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的古茶树产品,申请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鼓励和支持茶叶生产企业规范发展,培育古茶树资源利用产业链,打造古茶树产品品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企业投资繁育古茶树种质资源、建立适度规模资源保护基地,推进古茶树茶产业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