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圆满落下帷幕。会上,云南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纷纷为民建言。为更好地提出意见建议,代表委员们背后都做了哪些工作?他们是如何交出履职答卷的?让我们通过他们手机里的照片,听一听照片背后的履职故事。
△杨阳正拿着一盒中成药与医生沟通交流。(受访者供图)
这张照片拍于2020年9月1日,地点是云南省云县中医院。
图中穿米色风衣、留着齐耳短发的是省人大代表、临沧市临翔区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阳。
照片中,她正拿着一盒中成药与医生沟通交流。这是杨阳与其他省人大代表去云县中医院进行专题调研时的情景。
“今年的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几点:‘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仿制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看到这些,我就想起当时和其他省人大代表去云县中医院专题调研时的情景。”杨阳记得,云县中医院有很多以中药成分为主的产品,包括治疗高血压的药枕、防治脱发的药皂等,只在小范围应用,还未在市场规模化流通。
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内容和去年在云县中医院进行的专题调研,杨阳想到,把林下种植和中医药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中药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两会上,她提出了建议:“十四五”期间,省政府将中药材产业作为林下种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加强中药材资源的集成运用,大力发展云南中药产品、保健品、美容产品和中药健康旅游,推进云药优质发展,做强做大云药品牌,培植优势特色产业。
△在教室最后,坐在小凳子上面对镜头有点懵的赵锡滟。(受访者供图)
这张照片拍于2019年7月,地点是云南省镇康县第一中学高一教室。
图中在教室最后,坐在小凳子上面对镜头有点懵的是省人大代表、镇康县第一中学化学老师赵锡滟。
照片中,她刚听完其他老师讲课,同事抓拍到她听完课的瞬间表情。这张照片是她长期奋战在基层教育一线的一个缩影。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教育强省战略”,在赵锡滟看来,要实施这一战略,好的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有着长期基层教育工作经历的赵锡滟建议,希望政府能持续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赛弄村。(受访者供图)
“这个村子现在的变化特别大,不仅村里的环境干净整洁了,很多村民家里还盖起了小别墅。”看着这张照片,省政协委员、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工作队队长杨丽萍兴奋地介绍起了赛弄村的新变化。
三年前,杨丽萍与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的干部职工一起被安排到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赛弄村进行挂钩帮扶,参与这个以佤族、拉祜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的脱贫攻坚工作。
坚果6275亩、玉米2373亩、甘蔗1839亩、生猪1169头、牛115头、家禽4487只,通过发展多元化的种植、养殖产业,赛弄村村民的收入大大增加。原本低矮的平房也逐渐被一栋栋漂亮的小楼代替,泥泞的进村土路也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水泥硬化路。村民们也能在村里新建的小广场里吹起轻快的芦笙调,跳起热情的民族舞蹈。
路通了,环境美了,脱贫之后下一步如何发展?杨丽萍今年带来了一份关于乡村旅游建设的提案。她希望通过挖掘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陈流在乌龙村进行实地写生现场。(由受访者供图)
“这是一个位于滇池湖畔的古渔村——乌龙村,村内至今保留着百余座近百年的昆明‘一颗印’式传统院落建筑。”看着手机相册里的这张照片,省政协委员、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陈流讲起了去年他参与的一次艺术介入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
去年九月,陈流通过政企合作的乌龙村保护性开发项目入驻到乌龙村,以现场写生的方式对村落现状和开发过程进行艺术叙事。
“乌龙村的开发不是一般性的乡村旅游开发改造,而是在进行古村落保护的同时,原汁原味地还原其村落建筑和乡村风貌。”陈流介绍,通过邀请传统建筑工匠按照传统建筑工艺对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保留其土基墙、青瓦房的基本村落风格,同时使用青石板铺地、种植苏丹草营造稻田景观等方式乌龙村还原了原有的乡村风貌,村子原本的文化价值被极大地保留,其村落本身特点也得到凸显。
后期乌龙村还将以名家工作室入驻、写生基地建设、主题性展览展示等多种方式促进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
陈流认为,这种让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能让乡村原本具有的文化价值得以凸显,以独特的文化体验让乡村文化产业更具优势和特色,吸引更多关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实现乡村文化和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今年的两会中,陈流也由此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寻找并开辟更多具有保护和开发价值的美丽乡村,通过政府牵线、引导校企合作,进行现场写生、艺术展览、多维度论坛、艺术家入驻、写生基地建设等多种方式开展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唤醒人们的乡土记忆,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