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资讯
转发收藏!脱贫攻坚云南画卷
发布时间: 2021-04-30      来源:云南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2020年末,喜讯传遍云岭大地,经过8年持续奋斗,云南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脱贫攻坚的答卷上满满的都是云南实践、云南经验、云南智慧,这段光辉征程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4月30日,云南召开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云南日报》推出十六版特刊向脱贫攻坚工作中流汗流血奋斗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专版文章选登

历史跨越 辉映云岭

 

 

历史跨越 辉映云岭

——写在云南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之际

 

(一)这是一段镌刻历史、辉映云岭的峥嵘岁月。8年时光,4800多万云岭儿女同心同向,用坚定决心铺平追梦之路,用不懈创造夯实筑梦之基,用磅礴伟力打开圆梦之门,云岭大地处处激荡着决战决胜的昂扬斗志、乘风破浪的澎湃豪情。

这是一条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的奋进之路。全省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热度、速度,绷紧弦、加满油,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总负责、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制,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的责任链、任务链,锁定目标、倒排工期、攻坚克难,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这是一曲波澜壮阔、感天动地的时代壮歌。从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到所有贫困县如期摘帽、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一跃跨千年,云南各族人民用实践证明了“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的精准帮扶模式的巨大成功,用脱贫成果有力兑现了“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今天的云岭大地,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变、人民群众收入大幅增加、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特色产业培育和就业状况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完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成绩的背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放射光芒,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雄厚物质基础强力支撑,是广大干部群众用汗水和生命汇聚的磅礴力量。

在云南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之际,我们既向那些流汗流血奋斗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更用情用心梳理这段光辉征程,总结这份答卷背后的云南实践、云南经验、云南智慧,进一步明确其中凝聚的实践价值、未来意义,鼓舞我们勇担重任、接续前行、开创新局……

 

(二)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

千百年来,“美丽”是我们的衣裳,“贫穷”却是总也抹不去的硬伤。

曾经的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全国第二、贫困县数量全国第一。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云南有4个,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被列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省129个县(市、区)中,122个有扶贫任务,有88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27个是深度贫困县。按照国家统计标准,2012年底,全省贫困人口超过933.3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46.4%,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接近一半。全省贫困发生率超过20%,27个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超过30%。

造成云南贫困问题的复杂成因里,既有素质原因,也有资源因素;既表现在贫困人口个体生产生活困难,也表现在区域性整体发展滞后;既受历史原因、自然条件、区域环境、个体素质等因素影响,又与文化习俗、民族宗教、社会治理、边境问题等因素交织,致贫原因复杂多样……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云南,承担着任务最重、难度最大、成本最高的脱贫攻坚责任。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为了兑现“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贫困地区都不掉队、一个兄弟民族都不落伍、一个贫困群众都不落下,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当作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脱贫成效回报群众的热切期盼。

在这场硬仗中,我们用责任担当书写全胜决心、为民真情。从省、州市到县、乡、村,“党政主责、部门同责、干部主帮、基层主扶”的责任体系层层构建,“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组织领导格局迅速形成。各级党委、政府,各行业扶贫主责部门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驻村帮扶干部闻令而动、尽锐出战,投身脱贫攻坚一线,把党的扶贫政策、关心关怀落实到每一位贫困群众的身上。

在这场硬仗中,我们用精准要义织就政策体系、机制细网。紧扣“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工作逻辑,探索实践 “六清六定”做法,全面创新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消费扶贫、金融扶贫……各地各级建立起严格的考核管理机制和贫困退出工作机制,确保脱贫过程扎实、成果真实。

在这场硬仗中,我们用务实举措补齐短板、做强弱项。全省上下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查漏补缺,在排查问题上再下功夫,深入开展脱贫成效“回头看”,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全面排查问题,建立问题台账等,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提高脱贫攻坚的质量、成色。

在这场硬仗中,我们用真心真情转变作风、锻造战力。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决克服盲目乐观、疲惫厌战思想和“过关心态”,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一刻都不放松地狠抓攻坚工作落实。在脱贫攻坚的火热战场上,驻村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及广大扶贫干部一鼓作气,乘势而上,舍小家顾大家,心无旁骛投身脱贫攻坚,把忠诚写在了红土高原上,将大爱留在了脱贫群众心间。468名党员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担当……

 

(三)2020年11月13日,镇雄、会泽、屏边、广南、澜沧、宁蒗、泸水、福贡、兰坪9个贫困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省8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回首过往,从2017年首批15个贫困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到2018年33个,再到2019年31个,云南贫困县脱贫摘帽步履扎实、成效卓著。如今,全省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云岭大地上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与全国同步迈进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

千年夙愿一朝梦圆,靠的是历史的自觉、担当的韧劲,靠的是思想的引领、行动的遵循,靠的是精神的伟力、坚定的信念。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以“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内核的“西畴精神”,把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愚公移山精神生动地印刻在壮乡苗岭;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西北勒乡,干群一道传承发扬“石头缝里刨穷根”的“西北勒精神”,全乡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在怒江大峡谷,“怒江缺条件,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的奋斗精神,成为支撑这个深度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战天斗地的信心源流;在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身残志坚的张顺东、李国秀夫妇用“无脚踏出脱贫路,无手撑起半边天”的奋进精神战贫斗困,激励着无数后来者自立自强、奋发进取……

没有拔不掉的穷根,没有移不走的穷山。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改变了云岭大地的山山水水,其中所展现出来的脱贫经验、脱贫精神,也正在重塑着这片热土、滋养着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的精神世界。

今天,我们致敬这个伟大胜利,是为了致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中国人民;我们回顾这段不凡征程,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弘扬奋斗精神,增强开拓进取的勇气和力量。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牢记嘱托,接续奋斗,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过硬的作风、更加饱满的热情,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尺寸之力积千秋之功,以奋进不息创新美蓝图,以苦干实干书写历史新篇章。

 

精准施策 一张蓝图绘到底

 

驻村工作队员指导建档立卡贫困户管护紫丹参

 

开展免费义诊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行动中,在坚决践行对党中央和云南各族人民的脱贫承诺中,全省上下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紧紧围绕“精准”二字,云南既抓好贯彻落实,更积极创新实践,从体系机制上率先突破:创新“五查五看三评四定”和“七步法”精准识贫,探索建立了从“户户清”“村村清”到“六清六定”的工作机制,建设县级项目库、乡级路线图、村级施工图,做实“一户一策”,构建精准组织、精准指挥、精准落实、精准考核机制。

在全国率先提出“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要求,实行贫困县退出省级前置评估,做到一个标准管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

 

“六清六定”工作机制

对象家底清 致贫原因清 帮扶措施清 投入产出清 帮扶责任清 脱贫时序清

扶贫资金定到项目 计划定到项目 审批一次定到项目 公示公告定到项目 责任定到项目 督查考核内容定到项目

 

脱贫攻坚5大行动计划先行攻坚难点

“镇彝威”革命老区 怒江州 迪庆州 边境地区 “直过民族”聚居区

 

识真贫 确保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靶心要精准,程序要严格,坚决杜绝想当然、差不多、估计加统计等错误认识,做到零容忍,确保零差错”……2017年5月至7月,昭通市组织3万多名各级干部再次深入11个县区,对150多万农户、472万农村人口进行全面摸底调查,从精准识别入手,扣准“第一粒扣子”,确保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精准识别“零差错”要求和“找补促”工作落到实处。

这是云南脱贫攻坚战场再次吹响的冲锋号角。2014年全省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之后多次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2017年,省委、省政府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和意志,举全省之力开展扶贫对象再精准,全省上下共组织了32.3万干部逐村逐户核实农业户籍农村常住人口基本情况,创新“五查五看三评四定”和“七步法”精准识贫,针对前期扶贫对象不精准问题,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云南省扶贫对象实现了从“比较精准”到“更加精准”的转变,之后每年开展一次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

在深入探索中,云南省把精准要义作为工作制度机制,探索建立了从“户户清”“村村清”到“六清六定”的工作机制。即:对象家底清、致贫原因清、帮扶措施清、投入产出清、帮扶责任清、脱贫时序清。

在“六清”基础上,实行“扶贫资金定到项目、计划定到项目、审批一次定到项目、公示公告定到项目、责任定到项目、督查考核内容定到项目”六定,逐步建立健全精准指挥、精准组织、精准落实的攻坚机制。全面做实122个县(市、区)项目库、1312个乡(镇)路线图、12137个村施工图,累计入库项目19.2万个,覆盖98.9%的贫困人口,完工率达97.7%。

从扶贫对象识别“不够精准”,到形成省、市、县、乡、村脱贫攻坚精准指挥“一张图”、精准实施“一本账”、精准推进“一盘棋”、精准考核“一张网”,我省从根本上解决了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一刀切”、工作落实“大呼隆”等问题,也推动了精准的方法在农村基层治理中落地扎根。

 

扶真贫 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

在精准识贫的基础上,我省多措并举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

压实精准落实机制,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确保了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用身影指挥、用行动发令,遍访122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高位推动全省脱贫攻坚。

省级领导带头挂县包村帮户,293家省级和驻滇单位、1.5万个州市县单位挂包贫困县、贫困村,75万干部与贫困户结“穷亲”,构建起“党政主责、部门同责、干部主帮、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攻坚格局。

全面对标对表中央政策,及时出台349个政策文件,构成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规范的政策体系。《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的出台使云南成为全国为数不多有立法保障脱贫攻坚的省份之一。

逐级编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制定行业扶贫专项规划、贫困县滚动退出规划和年度脱贫计划,把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具体化、项目化、责任化。

各级带头过苦日子,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需求,创新财政涉农资金省级源头整合机制,省级以上累计整合资金1841.22亿元。

选优派强驻村扶贫力量。4.85万名第一书记、21.61万名驻村工作队员奔赴村村寨寨,和贫困群众一起,斗穷魔、斩穷根。

建立难点攻坚机制,集中力量攻克硬骨头。我省立足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的基本省情和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的现实省情,坚持把解决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从组织领导、帮扶力量、政策举措、资金投入等方面倾斜聚焦,集中力量打硬仗、攻堡垒,补上区域发展短板。

2016年,我省制定实施“镇彝威”革命老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边境地区、“直过民族”脱贫攻坚5大行动计划,先行攻坚难点。

在中央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后,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制定《云南省全力推进迪庆州怒江州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统筹全省政治、经济、社会资源力量,聚力攻克深度贫困。

对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创新“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模式。2015年以来,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云南中烟工业公司、招商局集团等企业集团,倾力参战、倾情帮扶、倾心支持,累计到位帮扶资金82亿多元。

同时,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全力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教育、健康、农村危房改造、饮水安全等一场场硬仗,百万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斩穷根”。

一整套精准扶贫组合拳环环相扣,成效显现:云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得到消除。从穷窝穷业到安居乐业、从愁吃愁穿到全面小康,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7070元增加到2020年的11740元。

 

真脱贫 强化精准监督精准退出

精准扶贫,亦须精准监督,云南省将脱贫攻坚严督实考贯穿全过程。

我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扶贫领域纵深发展、向攻坚一线延伸,建立脱贫攻坚工作报告、督查巡查、考核评估机制,率先把脱贫攻坚纳入省委巡视的重点,实现省委巡视88个贫困县全覆盖,有力确保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人大、政协监督贯穿全过程,省人大每年审议脱贫攻坚工作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省政协持续开展“六个助推”和“九个一活动”。监督执纪有力有效,省纪委省监委构建监督执纪问责五项工作机制,建立贫困县纪委书记例会和“红白榜”定期通报曝光制度。审计监督全覆盖,将脱贫攻坚纳入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的重点,对88个贫困县实施全覆盖审计,完成扶贫系统、易地扶贫搬迁、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产业扶贫、企业集团帮扶5个重点领域从省到县“一条线”审计。考核评估又严又实,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问题导向,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我省健全精准退出机制,坚持时间服从质量,明确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的标准、程序、方法和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评估检查,每年统一组织开展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在全国率先提出“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要求,率先实行贫困县退出省级前置评估,做到一个标准管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

不断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有效防止重点监测人口返贫和农村边缘人口掉队。突出素质提升,抓好产业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着力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质量,全面巩固提升脱贫人口。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

脱贫收官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接下来,云南省将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脱贫收官不收劲,持续严督实考,实现工作力度、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帮扶力量‘四不减’,全面推进‘一平台三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省扶贫办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