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专题询问全省高速公路建设情况实录
发布时间: 2021-11-25      来源: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11月24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张太原主持联组会议,对全省高速公路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询问。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邱江率省人民政府6个部门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各工作委员会、办公厅负责同志,部分州市县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和在基层工作的2名全国人大代表、8名省人大代表列席会议。

张太原副主任:今天上午召开联组会议,对我省高速公路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询问。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加快构建我省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更好发挥高速公路的基础支撑和先导引领作用,助力云南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加快建设高速公路网作出专门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今天,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目的就是以问题为导向,找短板、查根源、寻对策、强措施,推动形成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的合力,努力实现高速公路能通全通、互联互通、全面成网,为云南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为做好这次专题询问工作,根据主任会议安排,王树芬副主任带领省人大财经委的同志,深入有关州市、省级有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反复研究,为本次询问做了充分准备。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今天,由邱江副省长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会应询。本次专题询问分为报名提问和临时提问2个环节,先由报名提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次提问,随后请其他需要提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问。提问和回答问题请紧扣主题、简明扼要。

王树芬副主任:“十三五”以来,省人民政府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交通强省建设,我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建设成效明显。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请问在“十四五”期间如何克服困难,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作出的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加强高速公路建设?

邱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补交通的短板、破交通的瓶颈,把云南的区位优势、开放优势全方位展现出来,始终是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三五”期间,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省委、省人民政府部署开展综合交通建设5年大会战,以高速公路建设为突破口,实施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互联互通”工程,推动了全省交通运输体系从“基本缓解”到“基本适应”的重大转变,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要求,全省交通运输体系仅解决了“点对点”单项通达的问题,与全省国土、人口在全国的比例以及辐射中心的定位还不匹配,还存在通达深度不够、互联互通水平不高、成线不成网等问题。比如,当前全省还有19个县未通高速,高速公路面积密度2.29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第23位;“五出境”高速公路通道中,中缅清水河通道临沧至清水河高速还未全线贯通,同时中缅、中缅印等通道境外段尚无高等级公路。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既坚定了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决心,更为我们自觉牢记初心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进一步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在交通强国建设中作出云南贡献、展现云南担当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作为以陆路交通为主的边疆省份,“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好发展与需求的关系,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立足云南“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来谋划交通网络布局,着力构建支撑我省内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链接,外与南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联动的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全省交通运输体系从“基本适应”向“提质增效、适度超前”转变。具体来讲:一是提升综合交通供给能力,发挥先行引领和服务保障作用。以“全省高速公路覆盖全省县级以上行政中心、5A级以上景区、国家级口岸、重要产业园区和经济区、重要铁路场站和吞吐量较大的机场等重要节点”为目标,综合考虑我省地理区位、国土面积和地形条件、城镇和产业布局、人口和经济分布等因素,以及与铁路、民航和水运等交通枢纽的衔接,力争全省高速公路里程到“十四五”末达到1.5万公里、居全国第一,实现127个县通高速。二是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为促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加密滇中、沿边拉通、滇西循环、互联互通”为重点,新建陆良—寻甸等高速公路,完善滇中环线及放射线,推进滇中城市群高速公路全面成网,推动滇中城市群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新建孟连—勐海等高速公路,补齐沿边高速干线,增加沿边支线公路,支撑沿边地区成为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的前沿枢纽;新建宾川—南涧等高速公路,实现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大环线和小环线全面成网,推动滇西地区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新建泸西—丘北—广南—富宁等高速公路,提升全省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水平,实现重点相邻城市直达联通、与周边省(区、市)快速畅通,助力我省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三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我省对外辐射能级。全面打通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陆路大通道堵点和断点,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缅、中缅印通道方面,境内瑞丽方向加快推进昆楚大扩容改造项目建设、实施瑞丽至弄岛项目,清水河方向加快推进临沧至清水河、大理至南涧、云县至临沧项目建设,实施南涧至云县项目;积极推动境外连接通道项目;积极推动境外项目。

朱兴友委员:交通运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在“十三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在“十四五”期间仍需进一步加强地方高速公路建设,国家不予补助资金支持,省里按每公里2000万元补助,随着投资成本的不断增加,地方财政配套的压力不断加大,请问如何处理好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与地方财政承受能力以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马文亮(省交通运输厅厅长):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交通投资是全省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力量。“十三五”以来,省委、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关于交通设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启动了综合交通5年大会战,实施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省交通运输厅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人民政府要求,在省级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帮助下,规划建设82个项目、7186公里,到2020年高速公路新增5000公里、通车里程达到9000公里,全省综合交通运输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的转变,助推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十四五”综合交通由“基本适应”向“提质增效、适度超前”的目标迈进,在继续抓好“能通全通”工程收尾的同时,启动了“互联互通”工程,规划建设78个项目、6024公里。通过实施“能通全通”“互联互通”工程,建成一批出境大通道、省际通道、省内通道,实现我省与周边国家、与周边省份、省内州市之间、县市区之间四个层次的互联互通,承担起交通骨干路网的作用,为交通强省建设提供主要支撑。目前,高速公路“能通全通”“互联互通”160个项目、1.3万公里、估算总投资约2.1万亿元,已完成9800亿元、占总投资的47%,有力支撑了全省的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完成,也极大带动了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决策,我省国高项目由省级负责实施,主要依靠中央车购税补助50%的建安费,可以满足国高项目的资本金需求;地高项目由州市负责实施,省级给予2000万/公里的支持,资本金通过州市人民政府财力安排、争取发行专项债等方式筹措。关于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筹措问题,在争取中央支持、省级财力努力安排的基础上,通过采取争取专项债券、盘活存量资源、引入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积极筹措资金,缓解省和州市两级财政支出压力,努力做到与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近年来,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用地管控政策执行上更加严格,后续用地保障、环保审批等刚性约束越来越紧,建设成本还将不断攀高。因此,当前保持高速公路适当的建设规模和速度是必要的,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有利于抢抓相对有利的建设机遇期,有利于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央对云南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我们将按照“推国高、稳在建、保竣工”的原则,持续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加快规划内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为专项债争取和稳投资打好基础,为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运行、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张纪华委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云南要加快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的步伐,在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那么在这个当中,中缅印度洋大通道是我国连通印度洋最便捷的陆海通道,对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扩大开放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今年8月,中缅印度洋海公铁多式联运物流新通道第一批试运任务顺利完成,实现了新通道“破冰之旅”。请问下一步我省如何推动大通道建设,真正实现中缅印度洋海公铁联运常态化运行?

岳修虎(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云南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加快构建环印度洋大通道,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具体实践,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大战略需要,也是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构建云南与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正在牵头研究起草《云南建设中国环印度洋大通道实施方案》,积极推动中国云南—缅甸仰光—印度洋集装箱海公铁联运新通道(简称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常态化运行,打通中缅伊洛瓦底江陆水联运通道,推动中缅铁路公路和皎漂港建设,加快构建我国通往环印度洋地区的大通道。中缅印度洋海公铁新通道第一批试运任务顺利完成,实现了新通道“破冰之旅”,为构建我国环印度洋大通道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国际上和国内反响都非常大、非常好。实现新通道的常态化运行,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中缅清水河口岸扩大开放谅解备忘录、货物过境协定、跨境运输协定、本币的互换协议等4个关键性的文件尚未签署。第二,需要加快提升孟定清水河口岸通关的便利化水平。第三,还需要加快推动建设临沧—清水河铁路、临沧—清水河—曼德勒高速公路及铁路等境内外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围绕以上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问题,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统筹谋划推动。在研究起草的《云南建设中国环印度洋大通道实施方案》中,将中缅印度洋新通道作为环印度洋大通道的重要通道之一,统筹谋划建设。二是量身定制支持政策。就如何支持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常态化运行,反复与省级有关部门、专家智库、行业龙头企业等进行座谈,共同讨论研究,同时与临沧市保持顺畅沟通,初步形成了我省支持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常态化运行的若干政策措施。11月10日至12日,省发展改革委分管委领导带队,与省级有关部门、委内有关处室组成联合调研组,就初步形成的我省支持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常态化运行的若干政策措施,赴临沧市开展专题调研,并对政策措施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云南省支持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常态化运行18条政策措施》,目前正在征求省级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意见。三是加强与临沧市人民政府的沟通联系,在第一批单向试通的基础上全力支持配合临沧市人民政府,助力完成第二批次“双向走”(双向往返公铁联运)、第三批次“双过境”(双向过境多式联运)试运计划,初步畅通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四是深入研究分析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常态化运行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全力协调推动,打通堵点难点。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利用好中老缅铁路开通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动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常态化运行的相关工作,构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大通道,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云南的发展。

徐昌碧委员:高速公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属线性工程,经过的区域范围广,用地面积大、种类多。随着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施行,用地审批更加严格。请问省人民政府如何有效保障高速公路建设用地?

高中建(省自然资源厅厅长):我将省自然资源厅有效保障全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用地从以下5个方面报告如下:第一,用地保障情况。一是“能通全通”高速公路用地保障情况。目前全省82条“能通全通”高速公路,已经完成了70条正式报批工作,还有12条正在审查和报批过程当中。二是“互联互通”高速公路用地保障情况。78条“互联互通”高速公路已办理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41条,报自然资源部待批7条,正在省级审查5条,已完成实地踏勘11条,未收到踏勘申请14条。第二,目前面临的形势。可以用五个“更加严格”来概括:一是计划指标执行更加严格。自然资源部已明确报部重点项目涉及违法用地经依法处理后补办手续的,一律使用地方处置存量土地核算的计划指标。截至目前,因高速公路违法用地需核减我省计划指标近10万亩。二是生态管控更加严格。当前国家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加以严格管控,对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项目审查更加严格,自然资源部暂不受理涉及占生态保护红线违法用地项目用地报件,全省现有9个项目因此问题用地报件无法上报。三是违法用地查处更加严格。省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违法用地在计算违法比例时不予扣减,省级违法占用耕地面积5000亩以上,且违法占耕面积比例达到15%以上的地区,将由国务院对省人民政府进行问责。四是节约集约用地要求更加严格。凡未按规定开展节地评价、搭车报批或超标准用地的一律予以核减。五是征地程序前期的程序已经由原来的3个方面的程序,现在调整为8个步骤。第三,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前期工作不细,可研深度不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线路不断调整,造成土地报批过程当中反复进行预审。二是费用筹集不到位,影响项目推进。由于整个土地报批涉及到多项费用,征地拆迁、征地补偿、占补平衡,还有社保基金费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影响项目报批进度。第四,采取的工作措施。一是成立专班,系统保障。成立重大建设项目用地报批审查专班,采取专人跟进、全程跟踪、即报即审、分组把关、业务联动等方式,全力保障高速公路项目的用地预审与用地报批。二是调度督办,加快报批。定期召开调度会、督办会,截至目前,省自然资源厅共召开7次调度会和11次具体项目督办会,逐问题梳理、逐节点明确时间,精准解决存在问题,推进项目问题清单化、清单问题导向化、导向问题时间化,并实行销号制度。三是定期互通,联动推进。落实“一书一会一函”制度,全省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发出告知函94次、催办函88次、履行报告制度129次;与省交通运输厅联发用地审批相关工作指导文件,合力推进用地组卷报批。四是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实时跟进项目用地组卷进展,提前介入,主动服务,主动与项目业主沟通,最大限度提升用地组卷报批效能。第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统筹指标,全力保障。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进一步做好与高速公路项目的衔接,统筹全省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并纳入重大项目建设清单,全力满足“十四五”期间高速公路用地指标的需求,对所需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州市指标不足的,将采取省级跨州市调剂的方式全力保障。二是提前介入,做好指导。我们将从源头入手,加强衔接和指导,要求全省各级自然资源部门提前介入,提供合理的选型选线方案,有效避让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少占耕地,最大限度避免线路的频繁调整,切实降低用地报批难度,避免工作反复。三是压实责任,提高效率。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将与交通等部门协同,分阶段、分要素、分部门推进用地的预审等各项前期工作。在用地报批资料齐全、质量符合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全力协调,快速审批。四是加强汇报和沟通,争取支持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下一步,省自然资源厅将进一步提高站位和服务意识,主动接受好人大的监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全力以赴地做好高速公路土地要素的保障工作。

徐昌碧委员:我们在调研中听到基层普遍反映高速公路建设中占用林地、湿地和草原审批较难,请问省林草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万勇(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省林草局坚决贯彻执行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对交通用地保障高度重视,主动与交通部门沟通衔接,落实专人跟踪服务,做到应保尽保。一是加强沟通协调。省林草局主动加强与交通部门的沟通衔接。今年以来,我本人及局分管领导多次与交通部门领导沟通衔接,业务处室也加强与交通厅相关处室和州市交通部门的沟通联系,主动服务,共同研究解决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林地保障困难问题,着力提升林地要素的保障效能。二是强化要素保障。1.强化林地定额保供。省林草局主要领导多次专程到国家林草局汇报沟通,争取国家对云南省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林地定额。目前,云南省林地定额达10935.6公顷(16.4万亩),国家林草局还预留备用定额,使用林地定额指标完全能满足高速公路建设所需。2.积极办理审批手续。2021年以来,省林草局共审核审批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用林地196件,批准使用林地5196.2753公顷(7.8万亩),其中,共收到全省21条高速公路使用林地申请,已审批17条,批准使用林地3508.0266公顷(5.3万亩),1条正在审核,3条已审核,待缴纳植被恢复费后审批。三是认真办理使用林地期限延期手续。2021年以来,省林草局批准了未能在2年有效期内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延期申请报件14件,涉及林地面积达2070.116公顷(3.11万亩)。四是积极破解堵点难点。省林草局牵头制定了《关于线性工程以生态环境无害化方式穿(跨)越省级及以下自然保护地的通知》,妥善解决了鹤剑兰、国高网G5615天保至猴桥、渝昆高铁等高速公路、铁路线性工程穿(跨)越省级及以下自然保护地的难点和堵点问题。五是依法依规使用草原。目前,省林草局还未收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使用草原的申请。同时,国家林草局已将草原征占用的审批权委托省林草局实施,今后使用草原的项目只要到省林草局报批即可。六是严格湿地使用。目前,省林草局还未收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使用湿地的申请。对于工程建设项目占用湿地的,国家层面管控较为严格,《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擅自征收、占用国家湿地公园的土地。确需征收、占用的,用地单位应当征求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方可依法办理相关手续。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国家林业局备案”,《湿地保护管理规定》规定:“建设项目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湿地,经批准确需征收、占用湿地并转为其他用途的,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原则,依法办理相关手续”。截至目前,国家没有出台明确的和操作层面的规定。如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需占用湿地的,我们将依法依规给予支持。下一步,省林草局将按照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做好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涉林草要素保障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和人民的监督,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破解涉林草要素保障工作的难点和问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林草人的智慧和力量。

王卫昆委员:“十四五”期间,全省高速公路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资金需求量巨大。目前存在省级补助资金标准偏低,州市和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到位率低、筹资难度大,专项债券发行受限等问题,面临资金缺口和还本付息的双重压力。请问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赵晓静(省财政厅副厅长):首先报告一下“十三五”以来各级财政对全省交通高速公路建设的支持情况。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千方百计统筹省本级财力,想方设法拓宽各种资金渠道,包括债券资金,“十三五”期间总共筹集安排2234亿元。这个比例占“十三五”期间高速公路固定资产总投资的约1/4。全额落实了国家高速公路项目资本金的供给,大幅增加了省属重点企业国家资本金规模,支持落实地方高速公路2000万/每公里,省级投资任务完成。从目前情况看,也感到当前高速公路投资建设资金的压力。省财政安排的资金将作为国家资本金注入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市场化融资。但受目前融资环境趋紧,省属企业融资能力不足,与此同时随着“能通全通”工程的加快收尾,以及互联互通工程建设的如期启动,以及云南省财政收支平衡压力的不断加剧,债务的风险也在逐步地积累,偿债的高峰逐步到来,过度依靠保障项目建设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也不可持续。所以在“十四五”期间,对于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筹措,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第一,继续加大向中央争取的力度,我们将会同配合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衔接,积极争取中央车购税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充分利用好中央补助资金,充分利用好政策机遇期,争取最大限度扩大项目的资本金和供给力度。第二,省级财政应保持适度投入。2022年的财政收支预算正在研究测算编制之中,我们将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安排好重点支出,其中包括2022年地方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需求。第三,充分运用好地方人民政府收费公路专项债券政策,并进一步地探索推动“专项债券+市场化”的组合融资方式。加强沟通汇报,积极反映我省投融资实际困难和重大项目建设实际需求,尽力争取专项债券支持,用好专项债券可用作资本金的政策窗口期。第四,坚持市场化、多元化、多渠道拓宽高速公路建设的融资渠道。我们将配合行业主管部门,指导项目实施单位和州市政府,争取金融机构贷款融资以及项目规范引入社会资本,督促企业充分利用路网路域资源。强化项目沿线资源资产的综合利用,加速资产资源转换资金进程。第五,建设运营企业切实履行市场化的融资责任。省财政厅将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指导地方及相关的省属企业,将优质的资产转化为新建高速公路的再投入,形成存量项目收益反哺新建项目的良性循环。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本作为撬动作用,进一步的优化完善融资措施。在债务可控的基础上,尽量放大资本的融资效应,加大资本市场的筹资力度。第六,规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省交通运输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指导各地规范高速公路PPP项目实施。省交通运输厅及州、市人民政府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合理搭配项目,科学招选社会投资人,严把招选关,吸引信用好、实力强、有担当的社会资本参与高速公路投资建设。严格社会资本招选条款设置,不得新增财政支出责任和政府隐性债务。关于“十四五”期间资金筹措的考虑作如上六个方面的汇报。另外,2021年我们已经如期完成了今年的投资任务,总共是争取落实中央补助资金410亿元,地方人民政府专项债券资金260亿元,继续保持省级的投入力度120亿元,刚才讲到的几个措施的探索也都在积极地运用,效果也比较理想,但继续保持“十三五”期间超强度的这种支持力度难度比较大。

管云鸿委员: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交通建设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而高速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请问,我省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是如何妥善处理好环评审批中的生态环境制约因素,既切实把好生态环境准入关,又贯彻落实好“放管服”改革要求,加快环评审批服务,助推重大项目建设,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

马永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省人民政府、省生态环境厅高度重视切实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的关系。一是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有效处理好生态环境制约与高速公路发展建设的关系。针对高速公路线性工程线路长,涉及生态环境敏感区多的实际,加强高速公路项目生态环境管理,对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和相关法定保护区的高速公路项目,指导督促项目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优化调整选线、主动避让;确实无法避让的,一般采取无害化穿(跨)越方式,积极助推公路项目建设。目前,82个“能通全通”工程已全部完成环评审批;78个“互联互通”工程,完成环评审批21个,3个正在办理,其余54个尚未收到报件。二是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加快高速公路项目环评审批工作。认真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不再将水土保持、行业预审等作为环评审批前置条件,涉及法定保护区域的项目,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主管部门意见不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配合省林草局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关于线性工程以生态环境无害化方式穿(跨)越省级以下自然保护地的通知》。同时,结合高速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认真研究存在问题,组织拟定了提高环评审批效能的若干措施,已经厅党组审议通过。在具体工作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高速公路项目,首先指导建设单位进行线路优化调整,主动避让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等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开发的区域,避免触碰法律红线。对于受自然条件限制,确实无法避让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指导建设单位以隧道形式下穿自然保护区,并且要求两端隧道口、施工斜井、施工便道、施工营场地等不得布设在自然保护区内,尽可能减少项目建设对保护区地表的占用,避免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2.对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高速公路项目,指导建设单位在高速公路项目选址选线过程中,积极避让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确实无法避让的,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答复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有关问题的函》要求,避让一级保护区,在二级保护区的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穿越。3.对涉及人饮功能的地下水泉点,在项目施工期间要求加强水文地质研究和超前地下水预测,制定供水应急保障方案,预留经费,确保工程沿线居民饮水安全。4.对涉及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高速公路,在项目选址阶段提前介入,邀请动物专家进行现场踏勘,指导建设单位为亚洲象预留活动通道,避免高速公路建设运营阻隔亚洲象迁移活动;同时指导建设单位优化项目选址选线或将路基改为隧道形式,避免项目以路基形式地表穿越绿孔雀栖息生境。5.对涉及热带雨林等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的高速公路,指导建设单位在项目选址过程中优化调整线路,或通过改变工程形式,以全隧道形式穿越,主动避让热带雨林集中分布区域。6.在涉及到敏感区域的高速公路项目,加强事中事后管理,使项目建设按照批准方案进行实施。7.通过业务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加强环评技术指导,指导建设单位加快推进环评工作。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持续做好环评技术服务,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对报批的交通项目环评文件,及时审查、受理,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真正做到既严守生态红线,又不影响我省高速公路建设进度。

陈友康委员: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形成网络覆盖广泛、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但目前还存在高速公路网络规划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有待配套完善,对城市群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有待提高,出境出省通道存在“断头路”“瓶颈路”等问题,影响交通网络的形成和通行运输效率。请问下一步如何规划建设?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马文亮(省交通运输厅厅长):一是处理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做好交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控制规划有关工作的通知》《云南省交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控制规划编制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省交通运输厅科学有序组织开展云南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地方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和普通省道国土空间控制规划。历时3年,完成了建设方案研究和“三区三线”空间摸查工作,形成了1套技术报告、1套技术图表、3个专题研究报告的“1+1+3”成果。其中,技术报告和技术图表详细阐述了各项目路线走向、技术标准、立交布置、用地规模、投资匡算等重点内容,达到了工可研究深度。生态保护、建设用地、城镇发展影响3个专题研究报告,详细梳理了各项目线位与“三区三线”的空间关系,整个网络规划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二是支撑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在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基础上,以“加密滇中、沿边拉通、滇西循环、互联互通”为重点,织密城市群高速公路网,提升城市群内主要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水平,服务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撑滇中城市群、滇西城市群、滇南城市群、滇东北城市群和沿边城镇带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三是促进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高速公路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在大滇西旅游环线打造中,发挥高速公路快速高效的优势,构建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综合交通体系,贯通“断头路”构建大环线,畅通“微循环”织密高速公路网络,在大环线内形成若干个小环线,构建环线内外互联互通的快速路网,打牢旅游环线区域交通发展基础。加快推进高品质服务区建设,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景区化,打造一批A级以上景区式服务区,完善沿线驿站、观景台等服务设施。“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能通全通”工程剩余工程,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从而保障产业重大项目,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一县一业”的需要。建设高速公路运输通道,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仓储服务功能,打造高速公路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四是加强与周边国家、省区的互联互通。出省通道方面,云南与周边四川、贵州、广西和西藏四省区共规划有高速公路接口34个,已建成14个。其中,川滇两省规划15个,已建成7个;滇黔两省规划13个,已建成5个;云桂两省规划5个,已建成2个;滇藏两省规划香格里拉至德钦至隔界河高速,计划2024年开工。出境通道方面,全省规划有高速公路出口20个,磨憨、河口等8个出口境内段已通高速公路,金水河、天保等5个在建,打洛、勐康等7个待建。

邓永东委员:作为驻军部队的一名军人,我欣喜地看到云南高速公路建设取得的重大突破和进展。通车里程达到近1万公里,实现能通全通、互联互通,滇西旅游大环线基本建成,应该说让国人向往,让我们振奋。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云南的强边固防任务很重,长达4000多公里,能不能像建设滇西旅游大环线一样,建设我们强边固防的边境大环线,这样既有利于强边固防,也可为边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第二个问题是,现在我们的高速公路通车达到了将近1万公里,但是在云南省目前没有一段路,能满足飞机应急起降的要求,能否从军民融合方面考虑能够满足军地共同需要,包括现在边境疫情防控等任务的高速公路?

马文亮(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目前,我省综合立体交通规划纲要已经省委、省人民政府研究通过,在纲要中规划了沿边省内综合交通大通道,由沿边铁路、沿边高速公路、沿边国道G219等运输方式构成。沿边铁路正在努力争取国家支持,开展前期研究,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分段开工建设;沿边高速公路规划里程约1800公里,瑞丽至孟连、勐醒至绿春等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沿边国道G219规划里程约2570公里,“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13个项目1300公里,已开工2个,11个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力争到2025年全面贯通。关于高速公路军民共用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规划建设工程中加强沟通衔接,积极研究推动相关工作。

邱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根据会议安排,我作个简要发言。一是提高政治站位,自觉接受监督。开展专题询问,是省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密切人大代表与政府部门沟通交流,促进政府及有关部门改进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专门听取全省高速公路建设情况汇报,开展专题询问,充分体现了省人大常委会对全省交通运输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我们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强化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此次专题询问为契机,推动工作中存在问题和不足得到有效解决,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是着眼发展需求,抓好工作落实。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前期工作和工程建设全过程着手,紧盯建设资金、土地供给、施工要素保障等重点环节,全面找短板、查根源、寻对策、强措施,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以高质量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高水平互联互通、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云南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对专题询问提出的意见建议,我们将不折不扣抓好落实。交通运输事业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人民福祉,既是发展大事,也是民生实事,不仅需要政府及其部门的积极工作、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更需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恳请省人大常委会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政府工作,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推动全省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助力我省辐射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促进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张太原副主任:刚才,树芬副主任和7位常委会委员围绕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痛点”“堵点”和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不同角度对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和工作情况进行了询问,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作了认真回答,邱江副省长代表省人民政府作了表态发言。各位同志的询问和回答,特别是邱江副省长的表态发言,直面问题、重点突出、措施明确,表明了省人民政府加快推进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的坚定决心和有效举措。

改进和推动工作是专题询问的目的。会后,请省人大财经委认真汇总分组审议意见和专题询问问答,按程序交省人民政府研究办理,并做好督促落实工作。

加快实现交通强省目标,关系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希望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以此次专题询问为契机,加强系统谋划,不断健全政策措施,着力破解重点难点问题,补齐短板弱项,确保全省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互联互通”工程有序推进,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我省高质量发展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