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农业大学一名学生拍摄的宣传母校的视频意外走红,获得超过百万网友点赞。
这则视频被有的网友评价为太过硬核、应为“招生减章”,也有网友表示,看完视频后,真的想去了。
一则视频带火了一所高校。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云南农大,更多人注意到了云南农大的名誉校长朱有勇。
这位校长可不简单,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同时也是在滇全国人大代表。他下乡扶贫、办班教学,改善了一大批农民的生活,他的故事也让无数人感动。
他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
朱有勇出生于云南红河一个农民家庭,从小抓过鱼、摸过虾。1977年恢复高考,朱有勇抓住机会考取了云南农大,从此,他跟农业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1996年,完成了在悉尼大学两年的分子植物病理学有关项目研究,朱有勇谢绝了悉尼大学的挽留,回到了云南农大。提起这件事,朱有勇说:“宾馆再好不是家,国外条件再优越也是为他人做事,我能回到祖国、为自己的家乡做事,比什么都有意义。”
朱有勇长期从事稻瘟病研究,他跑遍了云南省内62个县,研究了2000多种水稻的基因抗性问题。2000年,朱有勇终于找到了水稻的品种搭配规律,为控制稻瘟病这一世界难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这一重大研究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了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
几十年来,朱有勇团队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们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
2011年,已是云南农大校长的朱有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时,朱有勇做出决定不再担任校长,他说:“我更愿意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放到科研上。”“归根结底,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所以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2015年,已经60岁的朱有勇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到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扶贫。朱有勇刚到这里时,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一进村子就是一股臭气,猪牛粪、肥料、茅草到处都是,水杯、炊具上落满了苍蝇,人住的是四处漏风的篱笆房、茅草屋,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里的人均年收入只有1千元。
朱有勇心里顿时压着一股难以言表的痛,他对同行的博士生们说:“这里这么穷,怪我们这些人没有深入下来,老百姓享受不到你的研究成果,作为院士,这就是失职!”
经过一次次走进田间地头、到深山密林开展实地调研,朱有勇在村里租了一块地,带着团队种起了土豆。三个多月过去,土豆采挖的时候,农民从没见过这么多、个头儿这么大的土豆。
朱有勇跟老百姓算了一笔账:每亩地平均3.1吨土豆,卖价3000元一吨,一亩地农民收入9000多元,种一亩就能脱贫种两亩就能奔小康。
2017年,朱有勇在蒿枝坝村开起了土豆种植培训班。62岁的朱有勇常常俯下身、半蹲半跪在土地上,手把手地教大家种冬季土豆。
老百姓的土豆丰收了,朱有勇又身先士卒,只要有机会就不遗余力地“吆喝”起来。
2018年3月,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里,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把老乡种出来的土豆“吆喝”到了人民大会堂向全国媒体展示。
为了帮农产品扩大销路,朱有勇而后又打造了农村电子商务班,把这些农产品卖出去,让利益留在农村。他甚至亲自上阵展示澜沧大土豆、炒土豆丝,帮助乡亲直播带货。
(2020年4月7日,朱有勇直播带货)
除了种土豆,朱有勇和团队还开设了林下三七、冬早蔬菜、茶叶种植、林业班、猪牛养殖班等,前后共计24个技能班,培训了1500多名乡土人才,这些学员回乡后又发挥带头作用,变成一颗颗脱贫致富的“种子”洒遍澜沧大地。
2020年11月,澜沧县正式实现“脱贫摘帽”。目前,当地已实现了从昔日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到“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
2019年,朱有勇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21年,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从农家子弟到大学校长,从工程院院士到“农民教授”,朱有勇将自己的科研论文写在了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向朱有勇院士致敬!向所有扶贫工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