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大工作 > 理论研究
用好“三个工作法” 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2-02-16      来源:《云南通讯》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为政之道,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郑重指出抓落实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和政绩观的重要标志,要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会不会抓落实、能不能抓好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科学的方法。2021年11月,新一届云南省委提出,要大力倡导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抓工作落实上。“三个工作法”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抓落实重要论述的具体体现,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抓落实的有效方法。我们要切实学好用好“三个工作法”,不断提高新时代组织工作质量,为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坚强的组织保障。

 

用好项目工作法把组织工作做实变“无形”为“有形”

项目工作法,就是将宏观的“大任务”转化为具体的“小项目”,实现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虚为实,推动各项任务取得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工作要“实行台账式管理、项目化推进,明确责任主体、进度时限和工作措施,列出清单、挂牌销号,逐条逐项推进落实”。项目工作法既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系统思维,又体现了量变与质变、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辩证思想。工作以项目作支撑,推进就有秩序,考核就有抓手,在实施过程中就会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拎得起、落得实。

组织工作是具体的实在的,需要实践实干实效。现实中,一些组织工作落得不实、抓得不牢、推得不快,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待工作大而化之,面对目标任务要么“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要么空对空找不到载体和抓手。以项目工作法推进组织工作,就是建立从项目生成到组织实施、过程管理、成果评估和总结推广的一整套工作机制,实现组织工作由“无形抓、抓无形”到“有形抓、抓有形”。一是任务项目化。组织工作要主动对标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对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按照基础工作、重点工作、创新工作进行分领域、分条块、分层次打包立项、分解任务、分级管理,形成基层党建、干部、人才、公务员、自身建设等各领域若干具体项目,把一年或更长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分解转化为一个个短期项目,实现立项目、督项目、验项目的闭环管理。二是项目清单化。要将组织工作项目进一步细化、量化、实化,列出更为明确、更便于落实的清单,按照项目清单统筹控制好速度、进度、效度,对各项工作全程把控、实时把控、质量把控、风险把控,实现“挂图作战”抓进度,“倒排工期”抓推进,“销号管理”抓落实。三是清单具体化。组织工作要精准、精细、精确、精致,就要对所列清单的目标成效、责任主体、时间节点、督查内容、考核奖惩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搞清楚“谁来做、怎么做、何时做、按什么标准做、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做完”等,这样才能对项目进行“每天一自查、每周一督查、每月一调度”,对照清单督促不落实的事、问责不落实的人。

 

用好一线工作法把组织工作做深变“关门”为“开门”

一线工作法,就是带着问题走入基层、带着思考进入实践、带着感情深入群众,摸准一线实情、发现一线问题、解决一线难题。“一线”不是简单的层级概念,所有中心工作和重点项目的现场都是一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一线工作法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在抓落实中的要求,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能在现场就别在会场、能看“直播”就别看“转播”。

组织工作是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组织部门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不能一味高大上、闭门不出端坐朝堂、遥控指挥,只有“身在”一线、“心到”一线,才会接地气、有底气,才能真正办实事、解难题。以一线工作法推进组织工作,就是要打开大门走出去、走下去、走上去,沉下去调研、静下来思考,在一线作决策、解难题、促发展。一是干部队伍在一线锻造。要在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把办公室搬到重大项目建设一线,搬到产业培育、招商引资、乡村振兴、强边固防、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线,常态化开展蹲点调研,在一线发现好干部、树立好导向、形成好气象。要在一线培养锻炼干部,选派优秀干部到改革开放最前沿、服务群众第一线、经济发展主战场、强边固防最末梢,深化开展优秀年轻干部交流任职、挂职,锻造一大批能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专业干部,锻造一大批“拓荒牛”“孺子牛”“老黄牛”式的干部,引导广大干部在一线落实决策部署、解决问题矛盾、锤炼能力作风、检验工作成效。二是组织基础在一线夯实。要深入一线健全组织体系、提升组织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切实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战斗堡垒,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转化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优势。要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既抓好统筹规划的“最先一公里”,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不断夯实党在边疆民族地区执政的组织基础。要在一线发展和考察识别党员,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参与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线工作,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党徽在一线闪耀。三是优秀人才在一线培育。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一线了解人才、服务人才,在一线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和联系服务,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创新环境,不断提升人才集聚力、平台吸附力、创新驱动力、生态影响力。要在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产业一线了解人才需求、查找矛盾短板、寻求引育办法,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培养引进行动,开展省级人才计划优化整合,健全柔性引才机制,积极探索深化滇黔川渝人才合作,促进人才链、价值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要深化实施“万名人才兴万村”计划,鼓励各类人才甘愿扎根一线,发挥带动作用,为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用好典型引路法把组织工作做优变“规范”为“示范”

典型引路法,就是选择一个样本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从中归纳、提炼、规范其经验和规律,通过示范引领,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推动工作整体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抓典型,让典型引路和发挥示范作用,历来是我们党重要的工作方法。抓什么样的典型,就能体现什么样的导向,就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典型引路法体现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通过典型引路、先锋开路,把“一花独放”转变为“百花齐放”,把“盆景”打造成“风景”,才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迎头赶上发达地区。

组织部门推出过不少典型人物、典型经验、典型制度,理应成为树典型、用典型的行家里手。但现实中,有的典型时过境迁,需要与时俱进赋予新的内涵;有的典型特点不足,需要更加贴近云南实际。以典型引路法推进组织工作就是要多开现场会、观摩会、推进会,让做得好的地方、单位、个人现身说法,让参会者现场看、现场悟、现场学,把典型的“人、事、制”相结合,做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引领各项工作大踏步前进。一是精准选树典型。始终坚持政治性、先进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做到“慧眼识珠”,及时发现掌握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先进典型,然后予以规范化提升。要制定先进典型选树培养计划,再树一批“杨善洲”“张桂梅”“朱有勇”类的人物典型,再树一批“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智慧党建”类的经验典型,在基层党建、干部、人才、公务员各个领域都打造一批在省级层面有影响、在全国范围有特色的品牌。二是推广运用典型。综合运用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展示先进典型,让典型走出“深山老林”,走进千家万户,发挥辐射示范作用,营造见贤思齐、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基层党建工作要突出“精”和“效”,推广党建引领强边固防、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方面的典型,分类指导、示范引领。干部工作要注重推广在重大项目、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工作中选拔使用干部的典型,树立干事创业导向。人才工作要宣传推广人才强省战略取得的成效、人才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先进典型等,在全社会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三是持续创新典型。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培养发展的眼光、解放的思想、创新的意识,为各类先进典型赋予时代特征、云南特色、组工特点,更好地服务中心、服务大局,让“老典型”焕发出“新光彩”、结出“新硕果”、变成“永久牌”,引导更广大的党员干部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云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