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热议我省生态旅游 让游客成为“体验者”而不是“游娱客”
发布时间: 2022-01-21      来源:春城晚报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游人沿着大围山森林栈道和空中走廊观赏森林景观 杨峥 摄

 

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召开。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云南形象惊艳世界,云南别具特色的生态景观再次吸引了全球目光。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生物资源,开展科学有序的生态旅游,已成为云南旅游的重点。越来越多拥有优质生态资源的小众目的地被发掘,游客们深入到乡镇村寨、崇山峻岭、山河湖海,领略云南大美风光。

发展生态旅游,是云南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的重要举措。透过COP15这个走向世界的窗口,如何发展健康的、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如何实现保护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如何借助生态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等,成为了今年云南“两会”上代表和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现状

生态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仍存在

去年10月,COP15室外考察展示点——宝丰湿地和扶荔宫向公众免费开放。宝丰湿地是展示滇池保护治理,反映滇池自然面貌、自然属性、湿地净化的实景点;扶荔宫则展示着云南“植物王国”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别具特色的生态景观。开放首日,前往预约参观的游客排起了长队,中午刚过,入场名额就已约满。

宝丰湿地和扶荔宫的“走红”并不意外,游客们对七彩云南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很感兴趣的,而我省也早就先行先试进行了生态旅游开发。早在2007年,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就挂牌试营业,而国家公园正是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一品牌创新也使旅游业替代传统林业迅速成为支柱产业。

在红河州元阳县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观核心区,至今已有160余年历史的阿者科村是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区5个申遗重点村落之一,也是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在这里,村民们一直保留着尊重山水和梯田的自然理念和风俗习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0年3月,16头野生亚洲象离开西双版纳,开始北移,这段浪漫的旅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位于西双版纳州的野象谷,汇集了热带、亚热带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物种,是野生亚洲象交流汇聚的中心地带。漫步景区内长达4000多米的、蜿蜒于热带雨林之间的步行道中,如果足够幸运,就能看见林间漫步的野象群。

无疑,云南多点开花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但目前,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跟不上旅游发展、生态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生态旅游开发利益分配不协调等问题依然存在。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云南省旅游研究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杨宇明表示,保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维护云南生态环境的核心和关键,而文化多样性也与生物多样性有着密切联系。他认为,云南生态旅游发展应向高端化、科普化发展,使游客在生态旅游中学习到生态科学知识,增强生态环保意识;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要以保护资源价值为导向,向游客展示环境资源和文化完整性,提供自然教育、文化沟通和深度体验的机会。游客有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资源的安全就得到了保障;通过注重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共生,不断推进生态旅游产品的理论研究、实践开发,将云南打造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代表声音

杨梅:

不让船上一滴污水流入洱海

苍山、洱海是云南独有的生态旅游资源,省人大代表、大理旅游行业从业者杨梅经常思考:如何才能在保护好洱海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让向往大理的游客能更好地亲近这些生态旅游资源。

杨梅介绍,在洱海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过程中,从2019年开始,洱海游船分公司先后关停了龙龛码头、桃源码头、才村码头3个停靠点。“我们6艘以柴油为燃料的机械大船,已经减少到了3艘。”杨梅说,除了停靠码头和船只数量减少之外,公司对船上产生的所有垃圾和废水都采取了打包靠岸处理,不让船上一滴污水流入洱海。

今年,洱海游船分公司将针对洱海的风浪、气候等行船条件,引进两艘适合在洱海航行的纯电力新能源船只,分别为96个客位、268个客位。

在企业以更生态的方式发展的同时,杨梅也期待,相关部门能够根据企业旅游设施的更新,重新综合评估旅游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希望能在海西争取设置1个码头或者停靠点,加强景点之间的联动性。游船带来的人流资源,能更好地带动海西区域沿线村落乡村旅游的发展。”(朱婉琪 杨茜 孙琴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