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正月初三至正月初五,玉溪市新平县的傣族男女青年们都要穿上崭新的花腰傣刺绣服饰,热热闹闹地聚会、对歌、择偶。这一习俗被称为“赶花街”,也是当地的“情人节”。
随着“赶花街”的日子越来越近,在戛洒镇新平花腰傣手工艺品制作服务中心、刀向梅玉溪工匠创新工作室里,前来订制新衣的人络绎不绝。“今天我们又接到了8个订单。”刀向梅高兴地说。
刀向梅展示花腰傣刺绣的缝制技巧
进入腊月以来,刀向梅明显发现傣绣服饰的订单量多了起来,平均每天都能接到七八个订单,工作室里的几十名绣娘和一台全自动绣花机加班加点刺绣缝制,才能勉强供应订单。“手工刺绣价格高且工期慢,一般两三天才能完成一件,机绣就快得多,成批量地生产。”刀向梅说。粗略计算,2022年以来,刀向梅的工作室营收达120多万元。
刀向梅,今年34岁,是玉溪工艺大师、傣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事花腰傣刺绣事业已有13年。刀向梅八九岁时,就跟着母亲学习花腰傣刺绣。2011年,务工返乡的刀向梅和奶奶们一起坐在院子里做刺绣,看到这么精美的刺绣服饰,刀向梅决定要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花腰傣刺绣。
刀向梅(左二)和绣娘们交流
于是,刀向梅留在了家乡,并把花腰傣刺绣做成了一个产业。她申请加入了新平县花腰傣手工艺品开发协会,参加了刺绣和产品设计、制作等培训,并注册了公司、成立了工作室,建立“绣娘+市场”“保护+产品”的运作模式,带动当地绣娘们一起发展刺绣产业。
在她的努力带动下,花腰傣刺绣服饰从当地人日常衣着变为民族文化产品,生产方式也从家庭作坊跃升为公司化运作。如今,刀向梅的公司吸纳了200多名绣娘,形成了集设计、制作、销售为一体的生产链,创新设计生产出包包、服饰、刺绣摆件等多种融合花腰傣刺绣元素的旅游产品。
绣娘们正在缝制花腰傣刺绣
春节即将到来,刀向梅满怀期待许下三个新春愿望:“一是希望来年能够与各大设计院校合作,设计开发出更多花腰傣文创产品;二是希望能举办一场花腰傣服饰秀,让更多的人看到花腰傣服饰之美;三是希望能帮助更多的绣娘把刺绣产品变现,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曾永会 郝亚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