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民生扛在肩、揣在心,加大环境保护监督力度,不遗余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大常委会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也是服务大局、造福民生一张闪光的名片。
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以来,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和优势,运用法治方式巩固和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从立法和监督两个方面持续发力,打出了依法保护环境的组合拳,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打造“北方生态江城佳木斯”贡献出人大力量。
坚持问题导向 健全完善生态环保法规体系
环境保护涉及千家万户,是社会关切、群众关切之所在。在立法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助推补齐民生保障法规短板,以“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为原则,把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摆在突出位置,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在《佳木斯市城市绿化条例》制定时,将松花江城区段及英格吐河等城市内河沿岸提升绿化带规划水平写入法规,突出佳木斯市地方立法特色;针对餐饮业油烟信访矛盾突出的实际,在全省设区的市率先出台《佳木斯市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条例》,为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筑起坚强的法治屏障;《佳木斯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对市容环境管理、处罚等问题作了针对性的制度设计;近期调研并审议通过了《佳木斯城市水系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将佳木斯市嘟噜河湿地保护纳入立法审议程序,一系列立法举措有力推动了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保障了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立法审议工作,坚持“线上+线下”公开草案广泛征集建议,深入基层、企业、走村入户、召开座谈会、专家认证会、借助“外脑”集思广益、科学论证......多渠道并行、多方式上阵,最大限度听取各层面意见建议,充分采纳民意,让立法真正成为百姓的“身边事”。徒法不足以自行,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做好立法“后半篇文章”,对出台的生态文明方面的法规贯彻情况,实行”每年必督,连督三年”,深入了解贯彻落实条例情况,查找问题不足,对上一年整改情况办理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整改好的进行销号,未整改到位的要说明原因,并纳入下一年检查重点,使法规真正落地见效。如,近期召开的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条例执法检查问题整改汇报会,重点督办2021年、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反馈问题清单同质化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发现源头控制问题没有有效解决,新建楼房专用独立烟道规划、验收和监管工作职责不明确;有部分选址不合理的餐饮项目落地,依靠“事中事后”监管,社会矛盾化解困难较大,要求相关部门对未解决问题制定“路线图”“时间表”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构建“全链条”动态式长效跟踪监督,做到问题不解决,监督不松劲。
坚持守正创新 确保法律监督“利剑”出鞘
聚焦环境民生领域,大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监督工作力度,创新监督方式方法,推动人大监督走向“严紧实”,确保法律监督 “利剑”出鞘。
连续五年聚焦生态环境保护,监督“不换频道”,主动配合全国人大、省人大开展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和环保法五部法律在我市的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同时认真做好自查工作,接连打响人大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还百姓以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赢得了广泛点赞。
通过探索实践,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和经验方法。检查前调研掌握全市环保工作存在问题和瓶颈,实现“带着问题”确定重点对照法条开展检查,把着力点放在发现问题、推动问题解决上。注重宣传普及法律,同步开展法律知识问卷调查和新媒体普法宣传教育,汇编法律法规学习文本,以学法知法促进执法守法,收到良好效果。邀请专家集中授课,开展问卷调查,覆盖各(县)市、区,近两年来,形成调查样本近6万余份,征求各方意见和反馈问题90余条,提高执法检查的针对性。检查中采取上下联动方式,坚持全市一盘棋,开展生态环保检查通过自查和委托检查方式,实现市、县(市)区两级人大同步落实,全域覆盖。采用明察与暗访相结合、使执法检查更具有针对性,选择抽查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行业,事前不通气突击暗访,充分反映检查的真实性。检查后采取分别召开汇报会和座谈会方式,让代表们和检查组成员的发言和建议更加真实,更加具体。对于涉及面较窄、审议敏感问题较多的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科学确定被访谈对象层面,采取开展背对背访谈方式。如,开展水污染执法检查时,自主选择座谈名单(6户企业、8名群众代表和3个乡镇代表),集中时间一对一、背靠背访谈,鼓励受访者讲真话、说实情,了解掌握群众、企业、乡镇真实评价和诉求。形成了“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精准监督+形成问题清单+向常委会提交三查报告+作出审议意见+跟踪问效+政府部门报告审议意见处理”的监督“闭环”。这些创新做法已被固化为工作制度,灵活运用到了各类执法检查中。
与此同时,创新设置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回头看”跟踪督办、听取年度政府环境专项工作报告、公众满意度调查、开展生态环保专向视察等多种监督形式有机结合、有效实施,打出人大监督工作的“组合拳”,进一步增强生态环保监督实效。比如,以专题调研、集中视察形式推进生态保护民生实事项目,将其列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已连续四年聚焦生态环保领域民生实事项目,实地视察了四丰山水库生态修复工程、公园绿化改造项目、城市水系连通等,并将代表提出“金点子”建议转化为推动项目的具体举措,助力解决了双拥公园山体滑坡、生态修复问题。成立由市人大常委会牵头,财政局、建设局、城管局等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多次现场实地对裸露山体生态损毁情况进行排查,研究解决方案,市政府高度重视,当年预算外财政拨付288万,完成了公园山体生态修复工作,将践行人民至上落实到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中;2022年环保法执法检查,检查组通过前期调查问卷反映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问题,专题暗访了郊区沿江镇黑通村畜禽粪污公益性收集处理站等项目,通过抽查确实发现具体而且真是存在的问题,移交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相关单位办理,问题也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分别于2022年9月和2023年8月对开展环保检查“回头看”,对中央环保督查组和省、市人大常委会环保法执法检查组反馈问题和自查台账清单开展进行“集中验收”,检查组深入各县(市)区,进工厂、查水域、访居民……条条对照检查,项项跟进整改。截至目前,存在毁林种植问题点位、历史遗留矿山修复等经核对已完成,其它问题正在整改推进中。
坚持生态优先 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今年4月25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2022年度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根据环保法及市人大有关决议要求,每年第一季度,常委会都要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上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这已经成为佳木斯市生态环境工作的一项“年检”科目和工作“新常态”。
相关报告显示,市政府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持续改善。2022年,佳木斯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历史最佳,其中PM10 均值浓度全省综合类城市排名第一。全市各断面全部实现了水质目标,且年度水质同比改善幅度达11.06%,成为全省唯一跻身全国前30名的地级城市,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自2022年6月,确认全市需治理小微水体253个,设立“一长两员”3811名,形成小微水体日常管护责任链,持续强化日常监管。截至2022年10月18日,全市253个小微水体治理任务已全面完成,治理完成率100%。松花江佳木斯段被列为全国首批17个国家级示范河湖之一,成功建成全国河湖示范样板。2019年、2021年、2022年全省河湖长制工作考核工作中排名第一。
市人大常委会城环委在初审意见中认为,过去一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多项数据达到自设立考核指标以来最好水平,在蓝天、碧水和净土等几个方面的改善成效均十分明显,无论是从成绩单数字的展现、百姓的切身体会,或是从满意度调查来讲,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七星农场水稻种植户周德华通过环保法检查组的宣传讲解,认识到了乱用农药会给黑土地带来污染和损害,改用效果更好、危害更小的生物制剂农药。“这种农药不会破坏土地,还能给土地补充养分,绿色环保,对于咱们农民来说,土地就是宝贝。咋样能保护好这黑油油的土地,咱就咋干!”周德华说。
土生万物,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如今,黑土沃野千里,粮食连年丰产,这是全市贯彻落实环保法成果的一个缩影。
一个个坚毅的背影活跃在环境保护监督调研一线,一个个铿锵的脚步行走在环保调研点位,一条条真知灼见被收集上来并跟踪解决。三年来,佳木斯市人大常委会深度挖掘影响法律实施、制约振兴发展、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问题,累计梳理反馈50项问题清单,督促推动解决市备用水源地建设、秸秆露天焚烧、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问题,有效发挥执法检查的“监督利剑”作用。
蓝天为纸,绿水为墨,佳木斯市人大常委会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紧盯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目标不变、靶心不散,力度不减,助力建设佳木斯“北方生态江城”,用生态文明建设“高分答卷”为百姓美好生活增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