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在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机关党组领导下,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紧紧围绕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中心工作,扎实开展理论研究,为地方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着眼时代发展大局 建立健全理论研究平台
研究会准确把握新时代人大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努力用好“三个平台”,将理论探讨与实践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有效发挥了研究会的智库服务作用。
建好用好研究会平台。对标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完善机构设置和运作模式,有序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年初发布课题指南,确定开展研究选题的范围和方向,年底汇编年度优秀成果。积极参与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课题研究,主动与各省(区、市)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联系,强化与州(市)、县级人大合作交流,为地方人大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注入了新动力、凝聚了新合力。
积极借助课题研究平台。落实省委人大工作会议关于加强人大制度理论研究的相关要求,积极协助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省委政策研究室申报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形成15个课题研究成果,为常委会依法履职提供了决策参考。
充分利用人大宣传平台。积极向省内外主要媒体推荐可刊用的优秀研究成果。在《中国人大》《云南日报》《人民代表报》、云南人大“一网一刊两号”上,推荐刊发理论研究、经验交流类文章600余篇,持续拓展人大制度理论研究和工作宣传的深度和广度,讲好中国民主故事、云南人大故事。
牢牢把握研究方向 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
研究会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省人大常委会的中心工作,紧跟时代步伐,回应现实需要,扎实开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研究。十年来,编印省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文集4本,收录理论研究文章81篇;服务保障会员单位开展云南省决策咨询课题研究、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重点课题研究79个,编印课题研究成果汇编10本。
紧紧围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展研究。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深入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优势和功效,阐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对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开展交流研讨,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高了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有力推动了人大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
2019年,研究会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指导下协办了云南省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座谈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围绕人大制度和地方人大工作,开展专题研讨,形成《云南省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发展历程和经验启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扎实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等研究成果160余篇,集结出版了《云南省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文集(1979—2019)》。
紧紧围绕依法治省开展研究。研究会把人大工作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中进行思考、谋划,立足本省实际,从立法工作、监督工作、重大事项决定、人事任免、选举制度、代表工作和县乡人大工作与建设等多方面,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形成了80余篇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的研究论文。《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探索对做好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的启示》《加强云南街道人大工作和建设研究》《地方人大对本级政府性重大投资项目监督探析》等10余个课题研究成果,被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刊载或转发。
紧紧围绕人大工作实践创新开展理论研究。研究会围绕推动落实“三个定位”重要要求,全面贯彻中央、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聚焦“3815”战略发展目标,紧扣省人大常委会“一要点三计划”,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围绕云南发展“三个定位”战略目标,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的实践与思考》等一批研究成果,着力推动我省人大工作发展。围绕党中央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部署,研究会组织开展了系列专题调研,起草了《加强我省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研究》《新时代云南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完善发展研究》,助力完善县乡人大履职规范、破解县乡人大建设难题、有力促进县乡人大工作完善发展。
把握理论研究初心 多维度发挥参谋服务作用
研究会在认真组织调查研究和课题研究活动的同时,积极服务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着力推动研究成果转化,课题成果报送省委或在相关刊物刊用,许多研究成果进入决策、成为政策、转为实践、变为现实,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得到宣传和应用,为促进提升人大工作质量发挥了作用。
助力提高立法质量。始终把发挥立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提高立法质量作为研究重点,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围绕科学编制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切实增强立法工作的统筹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着力在立项、起草、审议等环节听民意、集民智、求实效,确保所立之法行得通、真管用等方面探讨交流。形成了《公民参与立法研究》《云南省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云南省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制定地方性法规职权研究》《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立法研究》《地方人大主导立法制度研究》《新时代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变通权研究》等成果。
在这些研究助力下,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通过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以法治保障落实“三个定位”重要要求。制定了全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作出关于全面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与贵州、四川两省以“共同决定+条例”新模式就赤水河流域保护进行立法,开创我国地方流域共同立法先河。
助力增强监督实效。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如何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上谋思路,在如何助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出实招,在如何创新监督方式上想对策,不断将人大监督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推动人大监督工作取得新成效。重点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聚焦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管好人民的“钱袋子”、增进民生福祉、法治云南建设、增强监督刚性和实效等进行探讨交流。《完善我省人大专题询问工作机制研究》《增强云南地方人大监督实效研究》《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实践与探索》《云南省人大加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监督的研究》《云南省人大加强预算执行监督的研究》等一批成果先后成文并丰富发展了人大工作实践。
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紧盯落实省委系列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对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等8个三年行动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达标滞后、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等问题开展质询,围绕政府债务管理情况、产业强省等工作开展专题询问,以刚性监督推动政府积极作为。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强预算绩效监督办法,创新建立“12345”政府债务监督机制,建成覆盖省、州(市)、县(市、区)的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在各省(区、市)中成为“标杆”。
助力加强代表工作。坚持把支持保障代表依法履职、积极履职、有效履职作为研究重点,持续在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新形式上下功夫,助力代表工作实现新突破。形成了《新时代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加强与人大代表联系工作研究》《“代表机关”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云南省各级人大代表联络机构设置及履行职责情况的研究与思考》等一批成果,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省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加强省人大代表履职管理的意见、省人大代表活动经费管理使用的意见,完善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省人大代表机制,修订全省各级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省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委员会联系省人大代表工作机制,开启新一轮全省人大代表活动阵地建设,全省建成14556个代表活动阵地,建立各类专业代表工作站247个,代表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助力人大自身建设。着眼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把提升依法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作为研究重点,围绕全面提升人大常委会机关履职水平,努力打造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四个机关”等探讨交流。开展了《运用新媒体加强和改进人大宣传工作的研究》《推进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研究》《省级人大常委会会议工作研究》《完善省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机制研究》等探索,为抓好人大自身建设提供参考。近年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等先后完善,清理完善了机关工作制度140余项,人大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守正创新推动地方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持续夯实基础。(作者王方渝单位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