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面临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和挑战。“双减”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面临的压力主要来源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学生升学压力、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这些压力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
教师是教育的基石,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成长。重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优化教师减负机制,不仅是关心教师自身福祉的问题,更是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为了保证教师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工作效能和幸福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完善政策、建立机制等措施,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教育的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国门小学教师李瑞芳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国门小学教师李瑞芳建议:
一是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的协同联动,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支持协作机制,明确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和责任主体,定期为广大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相关资源,面向所在区域中小学提供必要的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和保障,为教师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二是优化教师减负管理机制,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范围,明确学校拒绝非教学事务干扰的权利和保障制度。提升监管层级,定期对各地落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政策文件的相关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三是明确把心理健康作为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对新教师入职前进行心理测评,将那些不符合教师职业心理素质要求的人员排除在教师门槛之外。(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