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扑在农业种植业上,他是昆明市嵩明县远近闻名的“生菜大王”,也是当地群众的致富带头人——全国人大代表,嵩明丰泽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蒲长文。
嵩明县人大常委会 供图
在嵩明县,但凡提到蒲长文,大家都不会陌生。为让家乡摘掉省级贫困村的“穷帽子”,他带着在外6年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回到家乡,带领村民种植生菜,建起生菜种植基地。为提高农户种植水平,他自掏腰包举办培训班,亲自跑市场、做调研,带领嵩明县嵩阳街道山脚社区麦冲村群众打响嵩明生菜的“绿色招牌”,让家乡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生菜供应基地,还注册了“嵩明生菜”地理标志商标。在蒲长文带领下,如今麦冲村户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人均年收入是20年前的30多倍,群众从此走上致富路,他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生菜大王”。
“自从肩负起全国人大代表的责任之后,我在想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才无愧于人民群众的重托。”蒲长文说着最朴实的话语,用最坚毅的行动脚踏实地践行着人大代表的为民初心。2023年3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蒲长文第一次随云南省代表团赴北京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参加全国两会,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大会让我开阔眼界,获得学习成长,对未来要做什么有了更清晰的思路。”蒲长文说。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从北京参加完全国人代会回到家乡,作为从事农业种植几十年的新农人,蒲长文想自己理应积极响应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号召,力所能及尽一份力。于是,他决定在继续做好生菜种植的基础上,扩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
蒲长文深入田间地头,寻找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作物,经过多次筛选,红薯进入他的视线。说干就干,蒲长文流转1700亩土地,计划打造1500亩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将探索实施红薯、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与生菜、西蓝花、萝卜等蔬菜轮作的新模式。“这一农业生态循环新尝试,不仅能有效减少病虫害和杂草,增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还能在轮作过程中通过施用有机肥丰富土壤有机质和营养,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蒲长文介绍。
为建好建强示范基地,蒲长文还成立专家小院,积极争取到省农科院、市农科院及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大学专家教授的加入。有了专家团队“护航”,村民们的发展信心更足了。经过2年的筹备,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完成,今年3月即可实施种植,明年再巩固建设一年,示范基地将走上发展正轨。届时,“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将带动群众持续增收,预计户均年收入可达15万元。
“现在,有了专家小院的指导,村里在农业种植技术方面就有了保障,但眼下示范基地发展最缺的是人才,希望示范基地做起来后,能逐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下一步,将发展农产品的初、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并打造省、市、县的科教基地,进一步融入农文旅项目,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在外有理想的年轻人也吸引回来,大家齐心协力发展家乡产业,让家乡人民稳稳当当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蒲长文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蒲长文深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云南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年全国人代会前,蒲长文在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做调研,准备着将带上全国人代会的关于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的建议,“对农民来说,只有生产技术条件改善了,才能有效应对地理条件限制、气候变化及突发恶劣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效提升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在降低农产品种植成本的同时,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为促进全省农业农村发展,蒲长文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发展设施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并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让家乡更美、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富足。
记者手记
一个人坚持做一件事不容易,更难的是用毕生的精力做好一件事。蒲长文就是这样一个人。
采访中,蒲长文告诉记者,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过去因为家庭贫困受过不少苦,在外的打拼让他深知,只有靠先进的知识技术才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力,帮助改变家乡面貌和乡亲们的命运。蒲长文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将自己摸爬滚打摸索出的生菜种植门道倾囊教授给村民,不仅带领家乡群众走上致富路,还带动周边县区发展蔬菜种植,让昆明新鲜蔬菜远销国外。如今,作为蔬菜种植的“土专家”、扎根农村的人大代表,蒲长文深知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农业发展献计出力,希望能发挥代表作用,继续扎根云南的广袤土地,为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尽心尽力。(杜仲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