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旱大家没水吃了,能不能帮忙反映反映”“李大姐,现在柑橘价格不稳定,可否帮我推荐几个好品种”……
连日来,省人大代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利民乡清江村村民李红芬有些忙碌,刚处理完一起矛盾纠纷,不少村民又带着困惑和问题来到家中,她不厌其烦问清情况安抚好村民后,拨打电话积极协调,尽力让各项诉求得到妥善解决。
“在村里,大家眼中的李红芬是‘无所不能’的,不论大事小情,老百姓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她。”提起李红芬,邻居施桂青对她竖起了大拇指,从农村建设到产业发展,从邻里矛盾到家庭纠纷,李红芬把群众提出的每一件事情都放在心上。
李红芬(左一)正在教授村民种植柑橘。
致富路上“领头雁”
过去的清江村,产业基础薄弱,村民们只能靠种植玉米、稻谷维持生计。1987年,李红芬依托当地良好的光热土壤条件引入柑橘种植。在初步试种成功后,她挨家挨户动员,将自家的果园当作“观摩地”“试验田”,免费向当地群众开放,手把手传授种植柑橘的知识。
“一人富不算富,带着乡亲们一起富,才对得起人大代表这个身份。”在她的示范引领下,当地480余户群众共种植柑橘2万多亩,柑橘年产值达到1.9亿元,小小柑橘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果”。
随着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李红芬带领当地群众成立柑橘专业合作社,她积极开拓销售渠道,与多家水果批发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在她的建议和呼吁下,利民乡清江村委会柑橘交易市场建成投入运营,新华村委会平田交易市场即将完工,暮阳村委会柑橘交易市场也启动建设,为利民乡的柑橘产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营销市场。
目前,柑橘专业合作社已吸纳柑橘种植户480余户,种植柑橘10余个优质品种,2万多亩柑橘林绵延成“绿色银行”。村里家家开上了小汽车,盖起了小别墅,真正圆了当地群众的“致富梦”。李红芬的果园被全国妇联、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共同认定为“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其创办的柑橘专业合作社获“云南省优秀专业合作社”荣誉称号。“这‘金果子’甜了生活,更甜了心。”村民们纷纷感慨。
和谐乡村“贴心人”
人大代表的担当,不仅在会场,更在日常。
2024年4月,建水县遭遇严重旱情,清江村一组村民深夜叩响李红芬家门求助,在了解了具体问题后,李红芬急忙联系相关部门,并积极出谋划策,极大缓解了村民们饮水和灌溉难题。“‘有困难找人大代表李红芬’这句话是乡亲们的口头禅,非常感谢她每次都尽力解决问题。”村民们感激地说。
看到清江村老百姓出行难,李红芬和丈夫出资2万元,积极协调上级部门修通了通村的河桥,当地老百姓把这座桥称为“看病桥”;坚持资助蚂蚁村一个孤儿12年,直到其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对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极为上心,嘘寒问暖,资助上学,她们都亲切地叫李红芬“李妈妈”;逢年过节给村里的困难老人、残疾人送些慰问金和生活必需品……
同时,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李红芬深知农村的矛盾纠纷千头万绪、复杂敏感,如果小矛盾处理不及时、不恰当,很可能会引发不良后果。李红芬主动承担起调解村民纠纷的重任,成为村里的“和事佬”。多年来,她凭借着耐心、细心和热心,成功调解的纠纷数不胜数,李红芬用自己的行动维护了乡村的和谐稳定,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和赞誉。
“她把咱的事当自家事办。”村民们这样评价她,也正因此,她成为了老百姓最亲近、最信任的“贴心人”。
民生民意“代言人”
“客商都说我们山好水好柑橘品质好,就是路不好。”清江村位于建水县利民乡北部,柑橘运出大山往外销售的必经之路是一条土夹石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资金,道路一直未硬化,成了制约该村产业发展的“绊脚石”,群众对该路段进行硬化的愿望十分强烈。
为了将道路升级改造,李红芬多次与乡、村干部深入实地进行调研,提出了解决利民乡清江村委会产业道路提质增效资金补助的建议。
该建议得到了州、县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从州级人大代表建议办理专项资金中安排款项用于硬化产业路面,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柑橘产业的发展。
从利民乡出发,车辆沿江边驶入清江村,沿途道路、桥梁及两旁的水利灌溉设施,不少都和李红芬的一件件建议相关。16年履职路,李红芬立足家乡,在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基层治理、助力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中献智出力、认真履职,累计提交建议近80条,推动产业路改造、清江村“看病桥”扩建等民生工程落地,惠及数万群众。(黄翘楚 常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