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杂志关注在滇全国人大代表余飞霞:傈僳阿姐积极建言映初心
发布时间: 2025-08-14      来源:《中国人大》2025年第13期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近日,《中国人大》杂志刊发文章《余飞霞:傈僳阿姐积极建言映初心》关注在滇全国人大代表余飞霞积极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心系群众、履职尽责的故事。全文如下:

 

 

余飞霞: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旅游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职工

云雾缠绕的碧罗雪山褶皱间,盘山公路如银链垂落深谷,澜沧江在嶙峋峭壁间热情奔涌,车轮碾过七十二道急弯,穿过晨雾与山影,驶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余飞霞的家乡——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乡。

 

2024年,余飞霞代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代表供图

 

“每道山弯都藏着待拆的盲盒。”入行旅游业十多年来,余飞霞比谁都清楚生态与文化是家乡最美的底色。国家级非遗“阿尺木刮”舞步豪迈,“塔城热巴”旋律悠扬,森林徒步呼吸清新的自然空气,藏药养生感受古老智慧,纳帕海踏雪体验冰雪奇缘。在徒步途中、在古老村寨里,让每一步行走都成为鲜活的文化沉浸。稻田捕鱼的欢腾、制香坊的芬芳、民族服饰制作的巧思,让游客深度触摸“活态文化”的脉搏……

立足于此,余飞霞满怀憧憬:“我们要把塔城乡村旅居的成功经验播撒开来,在维西打造更多独具魅力的傈僳族旅居村落!”但她也清晰地认识到,突破交通瓶颈是关键。

路通则百业兴。余飞霞抓住每次建言机会,在列席省人代会、州人代会时,提出希望加快新香维二级公路隧道、维福二级公路建设,并将大理剑川马登至怒江兰坪通甸至维西的高速公路纳入“十五五”规划。“希望游客们能一日看尽三江奇观,也期盼乡亲们求医问药、走出大山的路,不再漫长崎岖。”

“人们来云南寻找‘诗和远方’,而我们要让这份‘远方’永远清澈。”乡村垃圾处理的困境一直萦绕在余飞霞的心头。

在走访过程中,老乡们拉着她的手诉苦:“山道崎岖,清运车进不来,垃圾越堆越多”,“现在护林防火抓得严格,平日里不能随意动火,垃圾只能在雨天匆匆焚烧”……这份困扰着乡亲们的“不便”,被她一字一句牢牢记下。从履职第一年起,她就持续关注乡村垃圾治理。今年全国人代会上,承载着乡亲们对干净整洁家园的美好愿景,她向大会提交了全面推进乡村垃圾治理的建议。

 

 

“我是来自香格里拉之心的‘咱门来’,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永远在路上。”傈僳族语言中,“咱门来”是对美丽女性的亲切称呼。余飞霞介绍说,前些年因为工作大多是踩点式地到处看看,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以后,她跑得更远更多更仔细了。

这位傈僳阿姐时常与乡亲们围坐火塘边,走在村子里,“咱们来商量”的乡音温暖着傈僳村寨的每个角落,她那本粘着酥油茶香气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最鲜活的社情民意。其中,一条“关于改善山区幼儿教学点基础设施的建议”格外醒目,旁边还用红笔画着笑脸标记。

据了解,去年一次走访,余飞霞看到几个村民小组合并的幼儿教学点里,孩子们小小的身躯只能疲惫地趴在冰冷的课桌上午睡,她默默记录下这令人心疼的画面。当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实地调研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她在座谈会上提出意见建议,为孩子们发声。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关乎孩子们睡眠与上课质量的基础物资已到位。“今年春季新学期开学,14个乡村幼儿教学点的孩子用上了新的睡床和教具,娃娃们的睡眠终于有了保障。”余飞霞激动地介绍说,履职两年多,她收到建议答复很多,但始终对这件温暖“小事”念念不忘。

“每一次投票表决、每一次发言建议、每一次走访调研,都紧紧系着父老乡亲的切身利益,连着家乡发展的大局。这份责任,让我不敢懈怠。”余飞霞说话间变得严肃起来。把每一件乡村“小事”当作履职“大事”来做,这是她对乡亲们的承诺。

谈及未来,余飞霞思路明晰:既要练好“基本功”,加强法律政策学习,提升建议的精准度和可操作性;也要常态化扎根群众,通过代表联络站等渠道倾听民声。她还表示:“建议不能止步于提交,要像钉钉子一样,一锤接着一锤敲,直到问题解决。”

从碧罗雪山脚下的傈僳村寨到人民大会堂,从大山褶皱里的民生诉求到全国人代会尽心尽责的建言,这位傈僳阿姐将质朴与担当融入履职实践。在这片被云雾与歌声包裹的土地上,一件件乡村“小事”正化作实实在在的幸福答案……(李倩文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