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为人民,虽然我只有一只手,但我要把这个担子挑起来,我要托起一道生命曙光去照亮他们。”
在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的群山中,有这样一位失去左手的80后女性,她用坚韧与担当在创业之路上续写传奇,带动残疾人社员和乡邻群众走出一片温暖而广阔的天地,为乡亲们托起致富希望——她就是省、市两级人大代表,施甸县永艳山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艳。
绝境重生:从“断臂主妇”到“菌业先锋”
200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机械事故,让年仅21岁的李海艳永远失去了左手,安稳的生活轰然崩塌。望着襁褓中的儿子和愁眉不展的丈夫,痛苦与绝望曾无数次将她吞噬。直到了解了家乡杨善洲老书记退休后扎根荒山种树的故事,“自讨苦吃”的精神像一束光,照亮了她的困境。
“苍天不负有心人,一只手照样能活出精彩。”她下定决心,靠山吃山,从收购野生菌起步,重新站立。
揣着借来的3000元,李海艳夫妇蹬着三轮车走村串寨收购野生菌。为抢鲜货,他们常常凌晨3点进山,借着手电筒微光交易;为控品质,她用仅存的右手练就分拣菌子的“火眼金睛”;为拓销路,她咬着牙学电商、开网店,把“山珍”卖向全国。从一个冷柜、一间简易棚起步,到注册“菌凤凰”品牌,研发出松茸饼干、菌菇酱等几十个品种,构建起产供销一体化链条,让家乡的山野珍宝走出云南,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抱团取暖:让“残障群体”变身“致富能手”
“一个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作为残障人士,李海艳深知这一群体的艰辛,她走村串户,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残疾人。
2021年,李海艳牵头成立保山市首家以残障人士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为他们搭建创业平台,并开起了山珍餐馆,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人。合作社里,残疾人社员各展所长:心灵手巧的做竹编,善于沟通的学销售,厨艺精湛的掌勺“食用菌宴”。借助姚关镇的旅游资源,合作社的产品成了游客青睐的“香饽饽”,社员从最初的56人发展到100多人,其中残疾人86人,越来越多残疾人在这里找回尊严,个个活出了自信。2023年,合作社为残疾人社员分红28万元,大家骄傲地说:“我们能自己养活自己了!”
山海情深:以产业之力托举乡村振兴
李海艳的脚步从未停歇,她跑遍施甸的山山水水,带着“如何让山货出山”的调研课题,努力推动合作社与上海沪滇项目、西安交通大学深度合作,新建生产线、开设省外门店,让“永艳山珍”成为沪滇协作的“消费帮扶明星”,为其他省(市)的社区、校园、超市送去了云南的绿色馈赠。
2024年,李海艳的合作社带动农户基地种植食用菌3500亩以上,农产品产值达3800多万元,带动750户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12000元。眼下又到了野生菌收购旺季,今年以来,李海艳通过从各地收购野生菌,辐射带动1.6万人增加收入。在这些数字背后,是她为残障人士争取技能培训名额的奔走,是为农产品打通物流通道的协调,是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的笃定前行。
履职为民:当好群众的代言人
李海艳常说:“代表不是头衔,是要让更多人看到希望。”
作为人大代表,李海艳把学习作为提升履职能力的首要任务,努力学习宪法法律和代表履职知识。她走村串户,深入残障人员家中开展调研,现身说法宣讲自立自强精神。她与周边群众拉家常、聚民智,了解群众产业发展需求和民生所盼,收集整理形成代表建议提交省、市人代会。每年参加省、市人代会后,她把合作社社员们召集起来,传达学习两会精神。她积极参加代表通道的采访活动、作代表履职分享发言,参加闭会期间的代表调研视察,提出意见建议,到全国人大培训中心参加代表履职能力培训班学习。李海艳提出的有关残疾人医疗保障、推进高原特色农产品创新发展等代表建议得到省、市相关部门的答复办理。
从咬牙建立山野间的收购点到搭起辐射全国的产业链,从独自挣扎的残疾人到带领一群人奔跑的“领头雁”,李海艳用独臂撑起的不仅是一个企业,更是一片民生天地。她以人大代表的使命,诠释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铮铮誓言,她如生长在山间的菌子,在风雨中扎根,在阳光下绽放,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残缺的身体能孕育完整的人生,微小的个体能迸发乡村振兴的力量。(杨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