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治宣传
以法治引领节约粮食时代风尚
发布时间: 2025-10-15      来源:法治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节约粮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全社会应深入贯彻节约粮食的法律法规,凝聚起节约粮食的法治合力。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其所在周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是“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连日来,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旨在进一步提升全民节粮意识,形成促进粮食节约减损强大合力,推动厉行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今年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围绕粮食节约这一主题开展,凸显了减少粮食损耗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节约粮食既是传统美德,更是法定义务。反食品浪费法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粮食安全保障法要求加强生产管理,减少产后损失,机关食堂等要定期开展节约粮食检查,公民及家庭要形成杜绝浪费等良好习惯。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对我国节粮减损和反食品浪费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全链条的“节约保障网”,让节约粮食从“软倡导”变成“硬约束”。

在法治的引领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节粮减损措施。如在生产环节,推广科学储粮装具,减少了“地趴粮”带来的损失。在消费环节,通过开展“光盘行动”等一系列宣教活动,引导广大消费者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得到巩固,百姓“菜篮子”“果盘子”“奶罐子”供应也更加丰富充足。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临多重挑战,粮食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国际粮食市场的波动、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等因素,都可能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影响。从国内情况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需求还将继续增加。同时,在粮食加工环节,过度加工、不合理加工等问题仍然存在;在餐饮行业,仍有部分消费者存在点餐过多、剩食不打包情况。显性浪费与隐性浪费叠加累积,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粮食资源,更会削弱粮食增产带来的安全保障效果。

节约粮食绝非日常小事,而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必答题”,做好节约粮食这篇大文章,既是对粮食增产成果的守护,更是对国家民生底线的加固。要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的法治约束,让节约真正贯穿粮食安全生命周期。

首先,加强普法、深化共识。法律和制度的生命力,始于公众的认知与认同。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节约粮食的法律法规,将节约粮食的宣传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企业培训等领域,增强广大公民的节约意识和法治观念,进一步凝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共识。

其次,强化监管、压实责任。“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没有严格的执行,再多的法规也只是“纸上条款”。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依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上加强监管。对浪费行为依法依规追责处罚,形成有效威慑。同时,要建立健全粮食节约监督机制,确保相关规定得到有效落实。

再次,与时俱进完善法律法规。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对节约粮食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如进一步明确粮食浪费行为的界定标准、完善粮食节约的统计调查制度等。同时,可考虑出台一些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节约粮食行动,并给予适当表彰和奖励。

最后,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粮食安全是全球性问题,节粮减损也需要国际协作。《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倡导世界各国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要求到2030年将全球零售和消费端食物浪费减少一半。我们要以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优化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统计调查制度,协调和引领国际节粮减损工作,推动节约粮食的法治合作。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粮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全社会应深入贯彻节约粮食的法律法规,凝聚起节约粮食的法治合力,耕好节粮减损“无形良田”,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作者张帅梁系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政策法规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