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县人大:“五式监督”助力口岸经济发展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聚焦口岸经济发展,创新监督形式和服务方式,助力河口开放发展跑出“加速度”。
“嵌入式”监督,让互市改革“动”起来。县人大常委会紧盯口岸经济发展难点、堵点,开展下沉口岸专项调研,体验式视察通关流程,形成调研报告,推动出台深化边民互市贸易发展改革措施。2024年以来探索完成全国首单通过边民互市进口燕盏、首单进口榴莲落地加工、首票以边民互市贸易方式进口鲜椰子并开展落地深度加工及红河州首单“多地备案、多区交易”商品通关。
“组合式”监督,让口岸贸易“实”起来。县人大常委会组建口岸经济发展代表工作小组,采取“年度报告+问卷调查+专项调研”组合方式,监督口岸部门落实推进外贸稳进提质相关政策措施;采取“集中视察+专题询问+实地督导+随机抽查+代表评议”方式,开展智慧口岸建设、互市贸易改革等监督。2024年,河口口岸进出口总额达251.4亿元,同比增长51.63%;进出口货运量达389.6万吨,同比增长37.72%。
“开放式”监督,让市场主体“活”起来。县人大常委会班子成员定期开展“政企面对面”活动,深入企业了解政策落实、服务效能等情况。同时,持续开展“拼经济出真招抓落实——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近三年来累计组织280余人次代表走访企业140余家,收集企业诉求和建议100余个,推动解决70余个。
“项目式”监督,让口岸基础“强”起来。紧盯口岸联检大楼建设、落地加工等项目,采取“一名副主任+一个专委”方式,召开口岸经济专题座谈分析会,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实现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并通过一线督导,有效推动项目落地。
“闭环式”监督,让营商环境“跑”起来。县人大常委会创新“全流程闭环机制”,建立代表建议收集清单、督办清单、销号清单“三单管理”,建立“问题转办+整改反馈+‘回头看’”的工作机制,倒逼职能部门主动履职、靠前服务,全面推行口岸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进一步助力口岸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提档升级。
牟定县人大:多维度监督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人大常委会紧扣“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规划”目标和打造“妈妈式五星级”服务品牌要求,立足法定监督职能,精准聚焦营商环境建设的难点堵点,通过执法检查、议题调研、专题询问、代表建议督办等多维度监督方式,构建“监督发现问题—代表参与破题—整改成效反馈”全链条机制,助力营商环境从“基础服务”迈向“五星级体验”。
县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相关部门、镇村和个体私营企业,采用实地走访、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听取相关部门关于营商环境的工作汇报,收集市场主体和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培强建筑企业、培育市场主体、营造法治营商环境、落实涉企税费优惠政策等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问题逐一询问。县人民政府领导及相关负责人现场回应,提出具体工作举措和时限要求。询问后,县人大常委会列出问题、工作、目标、责任、时限“五个清单”,交由县人民政府具体抓好落实整改,并持续跟踪监督问效。
此外,县人大常委会连续5年审议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今年4月,县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行政执法体系监督试点工作情况报告,推动县人民政府制定出台牟定县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进一步厘清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事项、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事项“三张清单”,推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和包容审慎监管、行政裁量权基准等落地落实,在全省率先推行“区块链+行政执法和监督平台”实践运用,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
在人大监督的有力推动下,牟定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累计优化服务流程87项,精简证明材料214份,创新推出“多证照一材料”审批模式,审批时限大幅压缩。同时,建立线上线下双轨注册机制,使得企业设立登记能够在“30分钟出证”,市场主体新增量同比增长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