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人大常委会以人大代表活动阵地“家、站、室”建设为抓手,通过创新模式,883名各级人大代表将履职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
2024年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依托阵地开展各类活动7379人次,接待选民群众2856人次,收集反馈群众意见1585条,推动解决群众“微幸福”及急难愁盼问题1084个。“家、站、室”建设正成为香格里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注脚。
“三个注重”织密基层民主“组织网”
2023年,全市人大代表活动阵地“家、站、室”建设全面启动,市人大常委会以“三个注重”为抓手,构建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基层民主组织体系。
注重建设布局,市人大常委会遵循“覆盖选区、方便联系、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实现网格化全覆盖,让代表与群众的联系更紧密。
注重建设标准,突出规范化,对标省、州实施意见要求,创新建立了建塘镇民族团结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等3个专业特色代表工作站,为精准解决群众关心的各类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注重信息化,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采用“码上见代表”新履职模式,为各级人大代表制作并公示个人二维码,打通社情民意“线上线下”沟通渠道。
“四机制”激活代表履职动能
为规范阵地建设、提升履职效能,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建立四项机制,推动代表活动阵地管理精细化、制度化,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筑牢坚实平台。
建立管理责任机制,明确阵地“主心骨”。规范设置代表之家、工作站及联络室的人员架构,同时联络室实行联络员制度,确保各阵地责任层层落实。
落实代表培训机制,锻造履职“硬本领”。通过常态化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为代表搭建“学习充电站”,重点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为代表高效履职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代表工作机制,激活服务“源动力”。制定“7+4+2+1”制度模板(7项制度、4个名册、2个登记簿、1个计划),为“站”“室”建设提供标准化参考,各乡(镇)据此建立健全了经常化、规范化管理制度,有效激发代表依法履职积极性。
明晰管理考核机制,压实履职“责任链”。依据7项制度要求,对代表进入“家、站、室”活动实行严格考勤和履职登记,相关记录作为年度履职评价的重要依据。
自2023年起,在2个试点乡镇基础上,全市11个乡(镇)的99名市级人大代表和358名乡(镇)级人大代表已在原选区完成述职,接受选民评议。
“六种角色”释放基层民主效能
市人大常委会将全市883名各级人大代表全部编组进站,以人大代表活动阵地为依托,通过发挥“六种角色”的高效作用,切实将“家、站、室”打造成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坚实阵地。
作为政策法规宣传的“广播站”,代表们将政策法规转化为通俗语言传递给群众,确保惠民政策走进千家万户;身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油站”,代表们通过交流经验、参与会议、视察调研等方式,在重点项目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主动作为,为地方发展注入活力。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代表们化身“减压站”,依托“家、站、室”贴近群众的优势,倾听民声、化解纠纷,主动融入群众“朋友圈”;作为群众反映困难的“倾诉站”,市人大常委会班子成员带头,各级代表主动参与纠纷化解、城乡整治等工作,让群众感受到“民生有人关注、民怨有人倾听”。
同时,代表们还是群众建议的“汇集站”,通过“线上+线下”“站内+站外”双线并行模式,让群众的声音得到充分倾听;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连心桥”,代表们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动民族政策法规落实,如建塘镇结合多民族聚居实际建立民族团结专业工作站,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乡村振兴等工作,多个社区、村荣获省、州级民族团结示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