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如何让民族文化瑰宝在时代浪潮中熠熠生辉?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给出了有力答案——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打歌立法。
彝族打歌,作为流传千年的群众自娱性民间歌舞,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承载着彝族人民的历史记忆、生活习俗和精神信仰。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彝族打歌面临着诸多挑战。传承人人数少、年龄偏大,有关技艺濒临失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研究利用不够,文化展示与文旅融合不充分等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巍山县开启了为彝族打歌立法之路。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打歌保护传承条例》应运而生,并于2025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翻开《条例》,24条规定条条务实。这部历经两年打磨的法律条例,从保护对象到职责分工,从多个维度为彝族打歌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全面保障。
保护啥?不仅是打歌调、舞蹈动作这些直观的表现形式,连与之相关的口传文学,那些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和歌谣、打歌服饰制作技艺,壁画等艺术形式,都被纳入其中,全方位守护彝族打歌文化的完整性。
谁来护?明确职责分工,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文旅、教育、财政等部门协同合作,各司其职。文化主管部门加强打歌场、传习所等建设,为打歌传承提供场地和资源;教育局要在学校积极推广,让打歌走进校园,让他们感受非遗的魅力;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为打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后盾。《条例》还明确了各级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让他们在传承中有章可循,更有动力和保障。
咋活化?《条例》鼓励打歌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举办打歌文化节,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感受打歌的魅力;打造文化街区,让打歌成为街区的文化灵魂;推出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打歌,沉浸式感受民族文化。
此外,《条例》特别规定,彝族打歌应当注重其原真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尊重其形式和内涵。对彝族打歌进行歪曲、贬损;冒用彝族打歌保护单位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名义开展活动;侵占、损毁与彝族打歌保护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等行为,将依法追究责任。
“《条例》的制定是自治县发挥自治县民族立法权的优势,法治护航非遗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实践。”巍山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立法形式加强国家非遗保护传承,将助力解决彝族打歌保护发展难题,推动巍山彝族打歌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