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州市人大
小洋芋“链”出大产业!代表工作站助鲁甸马铃薯年产值破3.8亿 | 全过程人民民主云南实践
发布时间: 2025-08-09      来源:鲁甸县人大常委会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在昭通市鲁甸县,洋芋是刻在舌尖上的乡情,炸、煮、烧……花样百出,百吃不厌。如今,这小小的洋芋,正通过人大代表推动,焕发出巨大的产业能量,成为富民强县的“金疙瘩”。

 

图为鲁甸万亩优质马铃薯种植基地。丁世新 摄

 

作为马铃薯优势生产县,鲁甸产业基础扎实,水磨镇更荣获“中国马铃薯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示范乡”和“中国南方马铃薯种薯之乡”称号。

为聚力推动这一高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鲁甸县人大常委会成立“马铃薯产业发展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9名驻站代表涵盖种植大户、农企负责人、基层干部等群体,并特邀7名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支持,构建起连通民意、汇聚众智的专业平台,旨在推动鲁甸马铃薯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加速迈进。

工作站汇聚的代表们,是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市、县人大代表李斌,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负责人,创新实践“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目前,企业在全县建成6个基地,种植面积达3.2万亩,每年稳定用工约3000人,日均工资超百元;长期员工超千人,含脱贫人口220人,月均工资4000元以上。同时,为种植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和培训,从而实现了亩均增产900斤以上,增收810元以上,带动群众年人均增收显著。

镇人大代表李庭锋则扎根一线,既为种植户提供从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到销售对接的全链条服务,将产品销往广东、上海、北京等地,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又通过合作社流转土地1300亩种植马铃薯,年产量超500万斤,年收入400余万元,每年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1800余人次,用实干诠释了“带头富、带民富”。

代表工作站不仅是服务平台,更是产业发展的“智囊团”。成立之初,县人大常委会便组织驻站代表及专家召开座谈会,直面品种更新慢、技术指导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痛点。

代表和专家们积极建言,先后提出了要加大种业支持,建强良种繁育体系,从源头提质增产;鼓励企业投入深加工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强化政策宣传、项目支持、技术指导等,盘活闲置资源,提升综合效益。

在代表工作站和各方共同努力下,鲁甸县马铃薯产业规模与效益持续攀升。2024年,全县种植面积19.4万亩,总产21.4万吨,产值达3.75亿元。2025年,种植面积扩大至20万亩,重点建设3万亩种薯扩繁基地、2万亩高标准示范田、1.5万亩加工专用薯基地,预计总产将达24万吨,产值突破3.84亿元。一颗颗“小洋芋”,在人大代表的精准发力下,正串起一条惠及万千农户的富民产业链,成为当地赋能乡村振兴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