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州市人大
“法”入街巷烟火 “治”出文明昭通 | 州市动态
发布时间: 2025-08-14      来源:昭通市人大常委会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清晨,公交站台前乘客自觉排队,背街小巷里志愿者正清理杂物。从“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昭通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两年来,法治春风正让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透着暖意。

 

昭通城市景观 柴峻峰 摄

 

让文明理念走进日常

2023年条例施行后,昭通市迅速织密“线上+线下”“传统+新兴”的融媒宣传网。公园广场的普法手册随处可见,社区网格员穿梭街巷“面对面”释法,公交站台的公益广告循环播放,曾印在文本里的法条,渐渐变成街坊邻里的家常话。

“我们把高空抛物、遛狗规范编进‘三句半’,大爷大妈听得乐呵,记心里比啥都牢。”社区宣传员的话,道出了基层普法的巧思,这些接地气的传播方式,让文明理念悄悄融入昭通人的日常。

 

龙韵雅苑社区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昭通市人大常委会 供图

 

社区治理绘就文明画卷

在汉、回、彝、苗等13个民族聚居的龙韵雅苑社区,条例指引下的“温暖大家庭”格外鲜活。这里不仅摘得2023年“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桂冠,更让各族群众在交融中织就文明同心圆。在社区的民俗夜市上,200余户家庭齐聚,彝族刺绣的彩线与回族美食的香气缠成一团暖;身着民族服饰的孩子们在跳蚤市场互换玩具,百名少儿围坐接龙中华古诗词,童声混着欢笑声漫过整个小区。

区人大代表杨筱言在夜市上笑着说:“你看这满院子的笑脸,13个民族像一家人似的,这就是条例里说的邻里互助,多实在。”从夜市的热闹相拥,到全年20余场节庆活动的浸润——端午共裹粽香、重阳联合义诊、春节红联送福……每一场都是各民族间和睦相处的“生动课堂”。

再看迎丰社区,这个曾被“飞线”乱缠、设施陈旧困扰的老社区,如今逆袭成老旧小区治理的“文明标杆”。

“我们依照条例第二十二条‘社区环境治理’条款,拆违建、清死角,居民看条例说话,整改再没‘讨价还价’了。”社区党支部书记吕道荣介绍道,社区建起了“每日巡查+清单整改”硬机制,联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深耕网格治理,1200平方米坑洼路面重铺平整,3000处“城市牛皮癣”彻底清零,80个分类垃圾桶、20处非机动车停放区让街巷焕了新颜。

文明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法治引领与居民自治同频共振。条例为社区治理注入法治活水,推动全市社区走出一条“法治+自治+德治”的融合新路径。

 

志愿力量浇灌文明之花

条例带来的制度化激励机制还激活了志愿力量的组织力。“3.5学雷锋”活动里16支市级服务队授旗出征,1360余场活动吸引20余万人次参与,服务群众超110万;“99公益日”助力秋城志愿服务中心筹得75.9万元;“护花护TA”项目让善意持续传递……

而“实践—激励—引领”的闭环更让志愿精神生生不息,张应贤、周庆和等“中国好人”的故事广为流传,带动大量群众自发注册志愿者,200余个学雷锋服务站遍布城乡;2024年,5.3万场文明实践活动持续火热,推动志愿服务从“自发”走向“自觉”。如今志愿服务的红马甲,深深扎根于城市文明的根系。

从随处可见的宣传展板,到龙韵雅苑的端午粽香;从迎丰社区的楼道焕新,到街头志愿者的红马甲。条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藏在昭通人柴米油盐里的“文明指南”。两年来,它让“排队”成了习惯,让“互助”成了本能,让“共美”成了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