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州市人大
文山州人大:法治护航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 州市动态
发布时间: 2025-08-21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普者黑湖畔,清澈的湖水中鱼群嬉戏,游客们泛舟湖上,沉醉于这幅山水画卷。曾经乱捕乱捞、乱扔垃圾的现象早已绝迹,这份和谐正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普者黑景区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后的生动写照。

多年来,文山州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理念,将民族特色与时代需求融入立法实践,用39件次“接地气、能管用”的法规条文,在边疆大地上书写出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百姓幸福的法治篇章。

 

 

生态立法筑屏障 绿水青山成“聚宝盆”

“以前景区开发热火朝天,担心美景会被破坏。”普者黑景区管理人员回忆道。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普者黑曾面临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考验。《条例》的出台,为这片喀斯特湿地筑起了法治“防护盾”。《条例》明确划定保护范围和开发边界,严禁向湖中排放污染物、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等行为,让生态保护有了刚性约束。

如今的普者黑,水质常年保持Ⅲ类以上,鱼群洄游、众鸟栖息的生态美景重现。生态向好带动旅游业蓬勃发展,去年景区接待游客量突破948.58万人次,实现了“生态美”与“产业兴”的双赢。

 

 

产业立法强支撑 特色经济“加速跑”

“有了条例规范,我们种三七更有底气了!”文山三七种植户王大姐的话道出了从业者的心声。作为“云药之王”,文山三七是当地的金字招牌,但也曾面临种源混杂、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三七发展条例》的实施,从种源保护、全链条监管到创新激励多角度发力,为产业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三七发展条例》明确“文山三七”地理标志内涵、种源保护要求及质量标准,严格规范农药使用与加工环节,推动产业向精深加工转型。在法规护航下,文山三七产业链不断延伸,从单纯种植拓展到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2024年,全州三七产业实现综合产值206.25亿元,同比增长15.26%,成为带动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立法赋能产业的成功经验在更多领域开花结果。《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辣椒产业发展条例》规范种植、加工、销售及市场流通各环节,推动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如今的丘北辣椒不仅畅销国内,更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去年综合产值达31亿元,成为文山又一张响亮的经济名片。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布局,立法为文山经济发展装上了“加速器”。

 

 

民生立法暖人心 幸福底色更鲜亮

“村里环境越来越好,住着也舒心!”马关县马白镇马洒村村民田玉翠的感慨,道出了乡村治理立法带来的民生变化。曾经,乡村规划失序、环境卫生脏乱差是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乡村清洁条例》的实施,用法治手段破解了这些民生痛点。

养老服务、文明行为促进等领域的立法同样彰显民生温度。《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构建全链条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网络、规范养老机构运营、培育专业人才,让“夕阳红”更有保障;《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划定行为准则,通过宣传教育与惩戒纠错相结合,让文明新风融入城乡日常;《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献血条例》修订后优化激励措施,激发社会参与热情,为临床用血需求提供制度保障。

 

 

科学立法提质效 边疆治理添活力

“立法要接地气,才能真管用。”文山州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文山不断完善立法工作体系,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让田间地头的声音直达立法机关;与律师事务所合作建立地方立法研究中心,与广西相关机构成立跨区域立法协作中心,通过引入专业力量提升法规科学性。一系列举措确保“立一件、行一件、成一件”,让法规真正走进群众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从普者黑的清澈湖水到文山三七的产业升级,从乡村面貌的焕然一新到养老服务的日益完善,文山州以立法为笔,在边疆治理的画卷上描绘出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百姓幸福的生动图景。这些浸透着民族智慧的法规条文,不仅成为守护边疆的坚实屏障,更为民族地区通过立法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鲜活经验,在法治轨道上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记者:黄鹏 通讯员:罗佳贵 魏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