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红河两岸绿意依然。近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邀请在滇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红河州选举产生的省十四届人大代表、部分州十三届人大代表,深入元阳、绿春两县,围绕交通建设、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工作情况开展集中视察。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民谚在红河南部山区,是群众的期盼,更是发展的迫切需求。在绿春县元绿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工人们正加紧施工。
“元绿高速于2017年9月开工建设,主线全长57.45公里,桥隧比高达86%,施工难度居全省前列。目前隧道工程已完成98%,预计2025年12月31日前主线通车。”项目负责人向代表们介绍,元绿高速的建成将彻底结束绿春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元阳至绿春的通行时间也将从目前的2小时缩短至40分钟,惠及沿线11个乡镇超10万人口,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沿着崎岖山路,代表们来到国道219线李仙江至绿春段改建工程现场。该项目全长92.46公里,2020年7月启动施工,目前正加速推进复工复产。“这条路关系着绿春县近2/3群众的生产生活。”全国人大代表王长林望着正在铺筑的水稳基层,语气急切,“这条路事关绿春老百姓的民生福祉,对绿春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是意义非凡,必须克服困难加快推进。”
省人大代表王燕飞结合视察体会,建议持续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动,争取更多政策与资金倾斜;建议州人大常委会继续加大代表视察力度,通过各级代表多角度反映重点交通项目建设中的问题与需求,为项目推进提供有力支持;建议南部各县深挖自身资源优势,撬动发展动能,助力交通建设与地方发展协同推进。
在元阳县阿者科村,蘑菇房错落分布,梯田环绕村寨,“阿者科计划”让这个曾经的贫困村焕发新生。“我们推出梯田徒步、捉鱼、纺线等19种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来了能深度感受哈尼文化。”相关负责人介绍,自运营以来,旅游总收入562万元,户均分红超3.5万元。
代表们认为,绿春县、元阳县围绕资源优势,积极利用茶产业、世界文化遗产品牌等拓展农文旅融合项目,为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有效路径、方法。针对文旅融合中“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产品缺乏特色”的问题,省人大代表李捌先建议:“要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研发大众化、个性化文创产品,让文旅项目既有‘颜值’更有‘内涵’,留住游客的心。”
走进元阳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示范园,千年梯田水业加工厂、李氏牛牛加工厂等7家企业已入驻投产,2024年实现年产值7282.8万元,带动300余人就业。不远处的全国普洱茶陈化中心(元阳仓),依托干热河谷气候优势,建成5幢仓储仓库,目前已与45家企业达成合作。
“产业要扎根,人才是关键。”代表们注意到,产业发展中“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缺乏农业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对此,省人大代表李娅建议:“要加大资金支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同时开展技术培训,提升农民技能,让产业‘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
视察结束后,代表们脚步未停、思考不止。“我们要把视察发现的问题、群众的期盼,转化为高质量的议案建议。”代表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视察为契机,履职尽责、建言献策,为红河州发展贡献人大力量。(常一鸣 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