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大工作 > 理论研究
面对AI写作,我们该保持怎样的态度?丨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5-16      来源: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在DeepSeek、ChatGPT等人工智能生成的文章刷屏社交媒体的今天,在AI写作程序几秒内创作出媲美名家的作品时,一个疑问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当人工智能开始模仿甚至追赶人类创造力,写作是否正在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焦虑——在技术狂飙的时代,人类引以为傲的精神创造是否终将被算法解构?我们该何去何从?

不可否认,作为人类个体,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创作灵感终究是有界限的,AI的超级搜索与编辑能力,比大多数人文采斐然,甚至在创意写作上逐渐也能挥洒自如、泼墨而就。

然而,当我们拨开技术迷雾便会发现,AI的优势在于数据的集成,而写作的核心是创新,就想象力和创新性而言,人类比人工智能更智能,特别是人类写作中至关重要的价值、情感与伦理判断,在AI系统中处于永久缺位状态。正如DeepSeek自评:“我并非无所不能,我的能力受限于我所接受的数据和算法,以及当前的技术水平”。

其实,真正决定人类文明高度的,绝非技术本身,而是我们如何理解并运用这些技术,如何捍卫我们人类最珍贵的精神内核与素养。所以,面对AI写作,我们需要一个理性的态度。

 

图片由AI辅助生成

 

其一,既不应盲目恐惧,也不应过度依赖。对世界的深度认知,正是我们人性光芒的闪烁点,这也是人脑区别于电脑最本质的内容。AI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它的出现并不会掀翻高端文字工作者的“饭碗”,特别是在涉及情感、深度思考和创意的领域,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AI只是完善我们创新的工具,它为人类写作者腾出了进行深度思考与创新实验的空间。无论有没有AI,无论AI如何智能,有创造能力的作者,仍然拥有自己独特的、辨识度鲜明的、他者难以企及的风格。一句话,AI的盲区在哪里,文字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就在哪里,从AI的局限中,我们能够找到人的不可替代性。

其二,不因AI的高效而放弃自身的思考和创作能力。真正的危险不是机器学会写作,而是我们忘记了写作。AI工具解放双手,是为了让思想走得更远,如果文字工作者依赖、寄生甚至退位于AI,不亲身去思考、创作和沉淀,长此以往,不仅原创能力会萎缩,对文字的审美感知也会被机器生成的“标准美文”所改造,而最终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思想、价值和温度全面失守于效率和流量,邯郸学步就是前车之鉴。所以在运用AI的同时,保持自身写作热情和创作能力至关重要,毕竟“技术是我的第六根手指,但握笔的永远是我的灵魂。”

其三,我们应坦然接受AI写作,将其融入学习、工作和创作过程。对于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来说,人与AI协同就是一次“解放”,这种协作模式不是简单的效率叠加,而是创造了“1+1>2”的认知增量。比如学术研究者利用AI分析文本数据,从中提炼出新的理论视角。同时,要让文字创作具备灵魂,刻画出复杂的情感、幽微的人性、深邃的思想,我们就必须有深刻的人生体验,任何算法复制粘贴不出精品,真正的写作永远始于心室震颤的瞬间,终于另一个心脏共鸣的时刻,走出去,去实践,拥有与这片土地的血肉联系,拥有对世间万物最直观的体认,产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让价值在与AI的协作中更加凸显、共存共荣。

AI时代的写作者,应当如海明威笔下那个与马林鱼搏斗的老渔夫,既懂得借助现代工具提升效率,更保持着对精神深海的永恒敬畏。这才是文字工作者的态度。(王方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