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定点帮扶昭通市昭阳区青岗岭乡沈家沟村、青岗岭村和白沙村以来,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先后选派数名队员驻村帮扶。期间驻村队员们倾尽全力、履职尽责,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回顾自己的驻村经历机关干部李瑜分享了自己在驻村工作中的感悟,一起来听听!
驻村一年来,我深刻体会到,做好基层工作既要脚踏实地,又要用心用情。结合三件具体事例,分享三点感悟:
在项目争取上需要“眼勤腿勤”,把群众需求变成惠民实事
驻村期间,一个夏季的晚上,青岗岭村里断电,夜间出行时,我发现村庄道路被太阳能灯照得通明。村民说:“以前晚上回家即便四五百米的距离也需要家人持手电来接,现在晚上都能带孩子出来散步了。”在省人大的关心帮助下,青岗岭村已安装200余盏太阳能灯、硬化4000多米道路,今年还有望新增120盏灯和3000米串户路硬化。这件事让我明白,好项目不是“等靠要”,而是要用眼睛发现需求、用脚步丈量民情,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必要性,依靠依托组织,把群众期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入户走访监测对象,核实家庭成员信息和务工情况。
在精准帮扶上需要“韧劲巧劲”,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
走访中,我发现一户家庭三个孩子均就读职高,家庭条件困难,符合相关帮扶政策规定。对此,我们三次上门:第一次摸排情况,第二次对接民政部门争取低保,第三次打消孩子“怕白跑”的顾虑。最终每月近千元的补助到位,家长专门托小组长致谢。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帮扶不是“一刀切”,而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吃透政策、反复沟通,才能把党的温暖送到真正需要的家庭。
春节前慰问困难群众。
在乡村治理上需要“专业热心”,用自身所长服务群众
应村“两委”邀请,我开展防溺水普法宣传,我用曾在法院工作时的真实案例讲解,孩子们听得专注,那一刻,我感受到专业知识在乡村同样能发光发热。后来村里调解纠纷也常找我咨询,让我更坚定要用法律专长助力乡村善治。
这一年,我完成了从“机关书桌”到“田间地头”的蜕变。俯身大地,才真正懂得“国之大者”的千钧重量——它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藏在每一盏照亮归途的路灯中,在每一条连通心坎的村道上,在每一个家庭因政策托底而避免返贫的安心笑容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驻村工作教会我:时代的一粒尘埃压在困难家庭身上就是一座大山,靠自身挣扎或许有生之年难以翻身,帮扶政策实施精准到位,则问题解决甚至事半功倍。要像农夫一样,回归朴素的节奏,放弃速成的执念,关注脚下的泥土,打磨手中的活计,把政策“翻译”成乡音,将专业融入村情。从一次走访、一次调解、一件惠民小事做起,用“日拱一卒”的韧劲,把党的温暖精准滴灌到心田。下一步,我将继续以这份“泥土思维”躬耕力行,无愧于胸前的党员徽章,不负省人大干部的担当,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在乡村振兴画卷上写下赤诚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