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漭水镇,连绵的茶山绿意盎然。秋茶少量采摘后,古茶树将进入冬季休眠期,静待春天吐露新芽,酝酿更醇厚的茶香。在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古树茶专业代表工作站里,省人大代表周增志和几位茶农商量着茶产业发展问题。
近年来,尤其《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施行以来,“采养结合”逐渐为各地茶农们所接受,这不仅让古茶树得以休养生息,茶农、茶厂也有了更为可观的收益。这背后离不开云南各级人大、人大代表的强力推动,其中,漭水镇古树茶专业代表工作站就盯紧茶产业发展难题,汇聚专业代表力量,在“茶台”上、“茶园”里切实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探索出一条人大工作与茶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新路径。
省人大代表周增志在昌宁县漭水镇古茶树专业代表工作站与茶农交流。秦楷第 摄
主动出击 广征百余个产业发展难题
漭水镇拥有4.4万亩茶园,其中古茶树88480棵,是昌宁县古茶树最多的乡镇。“以前茶农习惯用管护台地茶的方式去管护古茶树,茶叶品质有些不尽如人意。”漭水镇人大主席、漭水镇古树茶专业代表工作站负责人穆海涛介绍,为解决古茶树管理、加工等问题,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2022年,昌宁县漭水镇古树茶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正式成立。工作站成立后主动“出击”,广泛走访茶农、茶厂、茶企等,征集全镇茶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共收集到10余类140多个问题,内容涵盖施肥、农残控制、修枝打杈、杀青工艺、产品包装、渠道销售等全流程、各环节。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应找专业人大代表、技术人才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就向上反映。”穆海涛介绍,目前,漭水镇古茶树管理开发方面成效显著,源头管控到位,人工除草代替使用除草剂。此外,制作工艺逐步提升,漭水茶茶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在全国的茶叶中均处于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在吸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漭水镇的茶产业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了“莽水情”公共品牌“31179+N”发展模式,即用3年时间,通过1个漭水镇茶叶协会带动1个“莽水情”品牌,联合7个SC生产企业,覆盖9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带动N户茶农增收致富,充分发挥联农带农机制,实现茶产业全链条管理。
目前,代表工作站共有7位驻站代表、6位特邀专家,原则上每个月开展一次进站履职工作,在听取解决群众实际诉求的同时,还组织种植技能、认证许可、新品研发、古茶树保护等培训交流活动,解决茶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昌宁生态茶园。张彤 摄
专业引导 茶的事情茶台上解决
“除了定期接待群众,工作站的茶台随时向大家敞开,门口还贴着反馈意见建议的二维码,方便线上线下反映诉求,有时喝着茶问题就解决了。”穆海涛指着代表工作站一张可容纳十余人的大茶台说。
张正权是当地种植大户,拥有5000多亩有机茶园和2000多棵古茶树。正是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茶农,也曾一度面临发展的瓶颈和抉择。“用除草剂就有农残超标的风险,甚至可能功亏一篑,但茶园面积太大,全靠人工除草成本又太高。”张正权把问题带到代表工作站的“茶台”上。驻站代表给他支了招:“可以分类解决。价值高的古树茶用人工除草,虽然成本高了5倍,但总量小影响不大。其他台地茶适当用生物除草剂和物理措施,注意间隔期,这样就能解决好农残问题。”这一建议让张正权茅塞顿开。
目前,张正权家的茶园已通过有机认证,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茶叶主要销往北京、上海、乌鲁木齐和内蒙古等地。“通过了SC认证,茶叶才能进超市,卖到全国甚至全球去。”张正权笑着说。
“茶台”上,茶农们集中反映的还有野生古树红茶标准缺失的问题,这也影响着部分古树茶“打进”正规商超。自2023年当选省十四届人大代表,到工作站接待群众、到茶园茶厂了解产业发展,已经成了昌宁红茶产业发展协会秘书长周增志日常工作之一。为了解决野生古树红茶标准缺失这一问题,他将建议带到省人代会上。今年6月,协会在政府部门指导下,出台了野生古树红茶及白茶标准,企业依标准完成检测后可进入全网平台及商超。
红茶汤。张彤 摄
立法保障 从无序开发到规范发展
“过度采摘是当地茶产业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尤其条例出台前,行业普遍存在无序开发、无序竞争问题,古茶树资源严重受损。”周增志感慨说,过度采摘犹如竭泽而渔,过去茶农在春季采茶时有一个误区,就是把古茶树新发的叶片全采光。这样不仅透支了古茶树的生命,更影响了茶叶品质和茶树的寿命。
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于2023年3月正式施行,有效推动了古茶树资源科学保护、规范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促进全省茶产业提质增效。依托数字林业建设,建成古茶树管理系统和基础信息库,目前全省登记古茶树资源面积67.66万亩、2062万余株。制定出台《云南省古茶树(园)保护管理区区划技术规程》,指导各地划定古茶树保护范围并制定分类、分级、分区保护管理措施。
周增志介绍,如今,春季留叶采摘、秋季少量采,夏冬季休养不采,这种“采养结合”的采摘方式已被广大茶农接受,有的茶农仅采春茶一季,这也让古茶树有了更长久的休养生息过程,同时保证茶叶品质和价格实现双提升,古树茶在可持续发展中也迎来更广阔的前景。今年省人代会上,他又提出建议,支持昌宁红茶制作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一步推动当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破解发展瓶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能。通过制定《云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将中药材、咖啡、茶叶、花卉等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通过制定《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统筹开展古茶树资源调查登记、规划保护、品牌打造和文旅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推动古茶树资源科学保护、规范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促进茶产业从原料输出向品牌化、科技化转型。接下来,还将不断完善我省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强化实施监督,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宋金艳 彭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