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矩阵 > 媒体聚焦
《中国人大》关注云南人大:完善建议督办机制 让“民意”变“满意”
发布时间: 2025-10-11      来源:《中国人大》2025年第18期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近日,《中国人大》杂志刊发文章《云南:完善建议督办机制 让“民意”变“满意”》,关注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探索创新代表建议督办机制,推动建议办理工作提质增效。

 

 

 

“短短540米的路,卡了两地柑橘产业好几年。现在有省人大常委会督办,今年终于有望解决了。”这条横跨玉溪、红河两州(市)、连接多个乡镇的产业路,因协调难度大,多年未能有效改造。今年5月,云南省人大代表李红芬在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闭会期间再次提交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创新破局——首次委托两州(市)人大常委会分别跟进,督促同级政府协同办理,这一困扰橘农的“老大难”问题终于迎来转机。

这并非个例,而是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扎实推动代表建议办理提质增效的生动注脚。近年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指引,创新运用代表建议督办机制,让一件件承载民意的建议都“落地有声”,实现从“群众呼声”到“群众满意”的转变。

 

2025年8月,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果农们迎来柑橘丰收。

 

全程督办让每一件建议“落地有声”

人大代表建议承载着人民期盼与智慧,建议办理质效直接关系着新时代人大工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今年3月新修改的代表法明确了代表建议督办机制,提出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办事机构、工作机构,乡镇人大主席团应当加强对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督促办理;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确定重点督促办理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

数据显示,自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省人大代表建议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仅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会期内就收到建议1065件,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如何让“海量”建议不“悬空”?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搭建了“省人大常委会总督办、各委员会重点督办、代表工委全面督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系统督办、承办单位综合处室(部门)分头督办、人大代表逐件督办”的多层级督办体系,将日常跟踪督办纳入常态化工作。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建议办理实现“信息化动态管理”,对临近办理时限的建议,通过系统提示、电话提醒等方式进行预警;对办理不规范单位开展“点对点”指导,坚决纠正“沟通不充分”、“答复不规范”、“应付代表”、“代表被满意”等问题和现象;组织开展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回头看”,核查承诺事项落实情况,及时督促整改“答复完就算办完”、“重答复轻落实”的错误认识和做法,有效打通建议办理“中梗阻”,让每一件建议都“落地有声”。

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坚持把重点督办建议作为推动代表建议办理落实的制度性安排,以“关键少数”带动“整体提升”。每年从代表建议中精选一批关乎全省发展大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事项,经主任会议研究确定十余件重点督办建议。由省人大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办,相关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跟踪督办,“一府两院”领导领办、相关承办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落实,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全程协调服务的重点督办机制。创新推行“五个一”工作步骤,严格落实“五级责任制”和“五定”工作方法,实现了从制定方案到答复办结全程闭环管理,形成“办好一件建议、推动一个领域工作”的示范效应,带动整体办理质效提升。

例如,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代表团黄磊代表提出的“关于支持勐腊县勐满口岸建设的建议”被确定为重点督办建议,针对当前对外开放形势和云南省口岸建设发展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代表建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在今年7月底举行的面商会上,主办及协办单位分别汇报了建议办理情况,与代表进行了面对面沟通交流。省人大常委会强调,要通过该建议办理扎实开展口岸建设项目论证和口岸功能综合评估,强化项目资金管理,突出差异化发展,为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勐满口岸 勐腊县政府办 供图

 

探索上下联动横向协同新模式

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老大难”问题,往往是建议办理的“硬骨头”。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创新模式,推动此类问题破局。

以李红芬代表关注的“柑橘产业路”为例,这条连接玉溪市华溪镇甫甸社区石城村和红河州建水县利民乡清江村的道路,虽仅540米,却承担着近5万亩、年产量近10万吨的柑橘外销交易运输任务。“这条路窄且弯急坡陡,有时一堵就几个小时。尤其是八九月份柑橘大量上市时,道路拥挤、车祸频发、矛盾增多等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李红芬介绍说,此前七八年,从乡人大代表到省人大代表,她多次提交建议,持续关注道路改造问题。

今年5月,李红芬和3名清江村村民代表带着当地群众的期盼,一同来到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提交了一件“关于协调解决华宁县华溪镇甫甸社区石城村至建水县利民乡清江村产业发展连接道路建设问题的建议”。5月21日,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调研组到玉溪市华宁县、红河州建水县开展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调研,当月月底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就印发了交办和督办代表建议的通知,委托玉溪市人大常委会和红河州人大常委会督办此件代表建议,玉溪市人民政府牵头协商其他承办单位拟制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区分和时间节点。

“以往是‘单打独斗’,现在是‘协同作战’。”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解释,“我们尝试委托两个涉及州(市)人大常委会分别跟进督促同级政府办理,推动两州(市)两县两乡协同配合分担责任,分头筹措资金、征集土地、实施项目,及时解决农产品运不出等民生难题”。

“看着道路动工村民们都振奋了,说有省人大常委会‘盯’着,修路的事有希望了。”李红芬说,这段路由玉溪市、红河州分段施工,计划在年底全部完工,等道路通畅了,产业发展也就更通畅了。为了及时了解修路的进展,这阵子李红芬时常去“盯”现场,为的就是早日通车,让当地柑橘丰收的同时带动橘农增收。

类似的还有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的“用电难题”:省人大常委会联合昆明市人大开展“两级联动督办”,督促省、市、区、乡四级部门协同解决经费、线路改造等问题,经过一年零八个月的努力,终于在2024年底解决了当地长期供电用电难题。

 

2023年4月,省人大常委会、昆明市人大常委会联合召开建议督办工作协调会,协同推进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变电站建设进度。王丹 摄

 

“人大的职责,就是要把代表反映的民生难题‘盯到底、办到位’。”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积极探索两级人大联合督办、委托下级专题督办等模式,凝聚两级监督力量,分级人大协同督促,取得较好成效。

 

督办问题真解决、代表真满意

代表建议办理的最终目标,是让群众的“呼声”变成“掌声”。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视察督办+代表评价”的机制,努力让办理成效“不打折扣”。

将代表建议办理视察纳入年度监督计划,是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的“常规动作”。围绕年度重点和热点建议,云南每年有计划地安排选取代表建议办理数量多、办理难度大、社会影响广的承办单位,组织代表视察,推动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更加规范,办理成效由“答复型”向“落实型”转变。视察过程中,代表深入承办单位、项目现场,采取“听、看、谈、评、反馈”的步骤,听取工作情况介绍,现场查看办理情况,座谈交流指出问题提出意见建议。视察后形成问题清单,由省人大常委会反馈给各承办单位,责成限期整改和回应代表。测评时,按照“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次进行评分排序,并对测评结果进行通报。“视察以刚性监督促进承办单位改进工作,确保建议办理不走过场。”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视察督办有力促进各承办单位对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更加重视,工作部署、制度建设和考核督促也得到了加强。

“纸上说得再好,不如现场看一看。”参与视察的代表表示,实地视察让建议办理从“答复型”真正转向“落实型”。

 

今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省人大代表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视察。余兰 田昌维 张晰 摄

 

为充分尊重和保障代表对建议办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省人大常委会建立代表评价机制,开通代表网络直接评价建议办理工作“直通车”,以评价倒逼责任落实。针对代表评价“不满意”的建议,省人大常委会责成承办单位认真与代表沟通协商,重新研究办理,并书面答复代表。对代表评价“基本满意”建议,督促相关单位再次与代表沟通回复,直到代表满意为止。

代表评价反馈意见是衡量承办单位办理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省人大常委会定期分析汇总代表反馈情况,对代表满意度高、办理效果好的单位在届末予以表彰表扬。对代表多次反馈“不满意”、“基本满意”的单位,进行约谈提醒。同时,推动各承办单位将省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纳入内部考核评价体系,把代表评价相关情况反馈省委省政府督查部门,作为综合考核、法治建设评价的重要参考,为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提供坚强保障。

如今,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构建起跟踪督办、重点督办、联合督办、视察督办、评价督办的督办工作体系,紧盯关键环节、实现全流程覆盖,推动人大代表建议从“纸上意见”转化为“落地实效”。从540米的产业路,到长期未解的用电难题,代表建议办理呈现责任更明晰、程序更规范、成效更显著的良好态势,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在实践中充分彰显,为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注入坚实人大力量。(宋金艳 李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