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村落,她穿针引线,用非遗技艺编织起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乡野阡陌,她做“猪猪女孩”,把养殖场变成“共富课堂”;三尺讲台,她身兼多职,为山区儿童点亮知识的灯塔。
一针一线绣出好日子,一步一印踩实共富路,一笔一画书写新希望。她们是各自行业的优秀女性,更是为民发声的人大代表。当“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再次遇上全国人代会,让我们一起走进“她”故事,感受“她”力量。
01
用“一根针” 让彝族绣娘挺直腰杆
(制图:姚振)
“过去农村妇女话语权低,现在她们靠手艺挣钱,腰杆挺得更直了。”靠着“一根针”,王陆芬的梦想正在逐渐实现。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华韵刺绣文创品牌负责人,王陆芬2014年带着16个绣娘成立的砚山华韵刺绣文创,如今已有1400多名妇女成员。
砚山县长岭街村委会白沙坡村是文山典型的彝族聚居村。在这里,是否擅长刺绣是衡量彝族姑娘们能力的重要标志,王陆芬自幼便跟随家人习得一手漂亮的彝绣功夫。当彝绣产业的发展潜力逐渐释放,在外做水果生意的她毅然选择回乡开启彝绣创业之路。
然而,创业初期并不顺利,连续亏损让她一度举步维艰。但即便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动摇她心中“壮大少数民族刺绣产业,带领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信念,在多方筹资的支撑下,华韵刺绣文创的经营状况逐渐好转,绣娘们也有了稳定收入。
“共同富才是真的富,我想让绣娘们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要让刺绣产业真正成为妇女增收的有力支撑,就必须解决绣娘们技艺不统一的问题。”王陆芬定期组织免费培训,将华韵刺绣文创的标准技艺传授给每一位绣娘。凭借精湛技艺,许多妇女都成为了这里的骨干绣娘,收入稳定后翻新了破旧的老屋,建起了小楼,通过刺绣实现了“自主创收”。
2023年3月,王陆芬带着自己绣的“高铁梦”,以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让更多人认识到了彝绣。履职期间,她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与调研,在深入村寨给大家培训技艺时收集意见建议。此外,她还坚持“非遗进校园”,利用业余时间到中小学授课,教孩子们刺绣技艺。
“刺绣不仅是手艺,更是产业。我们要让彝族刺绣走向全国,甚至世界。”王陆芬的梦想从未止步,她说,下一步还想扩大产业规模,打造民族刺绣品牌,吸引更多妇女加入,让更多“她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
02
用小猪仔 让妇女成为“家庭顶梁柱”
(制图:姚振)
“认识她前,我连年亏损,是她给予我技术指导,帮助我走出了困境”“她不仅自己创业,还带动我们周边的群众共同致富”……在保山市昌宁县柯街镇华侨社区,村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她”,便是全国人大代表、昌宁县鸿坤生猪养殖场董事长李志娟。在这里,说起李志娟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高中毕业后,李志娟便到昆明一家医药公司做药品销售。2008年,怀揣着对乡土的热爱,她返乡与母亲一起做起了生猪养殖,并在2010年筹借了80多万元,创办了昌宁县鸿坤生猪养殖场。然而,因前期投入大、技术落后等原因,一年下来,猪场不仅没有利润,还陷入负债困境。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李志娟潜心钻研,逐步攻克技术难题。几年后,不仅还清了负债,还有了不错的利润,她也一步步从“打工妹”变为了一名优秀的农民企业家。
“一个人富不是真正的富,要一起想、一起干、一起富。”李志娟发现,周围有很多留守妇女,她们不仅缺少工作机会,还没有一技之长。于是,她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运作模式,免费向她们发放猪苗,定期到家中帮助她们掌握生猪养殖技术。“我们发放的猪苗,大部分都是留守妇女在养殖,现在她们不用外出打工也能挣到钱。”李志娟说道。
2023年,李志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努力将专业优势转化为履职动能,不仅联合社区开展妇女技能培训课程,还深入群众家中和田间地头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大家的困难与问题,助力她们从“生计维持者”蜕变为“家庭顶梁柱”。
从田间地头到人民大会堂,李志娟始终步履不停。当问及未来规划时,她说:“作为女性创业者和人大代表,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继续深耕生猪产业,带着大家一起干,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她力量’”!
03
用“双重身份” 关爱妇女儿童权益
(制图:姚振)
说起印象深刻的履职故事,全国人大代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第一小学教师玉龙想起曾经走访的一位单身母亲。
“她既要独自抚养孩子,又面临就业困境。这样的问题,在女性身上并不少见,我们都是女人,我能理解她们的不易。”玉龙说,她将呼吁完善单亲家庭帮扶政策列入了自己的履职计划中,希望能够为单亲母亲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这是玉龙在教师与代表的“双重身份”下,关爱妇女儿童权益的一个片段。
2001年,玉龙从师范类院校毕业后回到家乡,走上三尺讲台。虽然学习的是音乐专业,但由于学校师资匮乏,玉龙不仅担任了学校的音乐老师,同时还身兼语文、数学等学科。2018年3月,玉龙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以及多年扎根边疆一线教育的履历,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双重身份”也让玉龙在边疆教育领域找到独特的发力点。她积极走访社区、深入村落、调研课堂……履职笔记里写满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面对边疆地区女童辍学问题,课堂上,她将性别平等理念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外,她通过家访鼓励家庭支持孩子上学,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推动政策的落实。
根据自身工作经验以及走访调研,玉龙围绕兴边富民、改善边疆地区教育等,提出了关于落实抵边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关于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等建议,这些建议均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玉龙表示,她将继续为边疆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也希望大家能更多地关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问题,携手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力量,为孩子们创造美好未来!
“她”力量是什么,在三位人大代表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责任、是担当、是奉献、是坚持。她们之外,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她”,她们来自各行各业,她们是闪耀在平凡中的光,她们的力量,不可限量!
值此“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让我们向所有的“她”致以最诚挚的问候,祝“她”节日快乐!(彭美娟 王凤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