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APP关注:云南强化古茶树保护与利用
发布时间: 2025-07-31      来源:中国环境APP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近日,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召开,听取了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景迈山“头春”古树茶开采。王毅 摄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今年6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亚林带队分别到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临沧市开展《条例》执法检查。

执法检查组认为,2023年3月《条例》施行以来,全省各有关州(市)和部门统筹开展古茶树资源调查登记、规划保护、品牌打造和文旅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着力从六个方面推动古茶树资源科学保护、规范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促进全省茶产业提质增效。

有序推进规划编制。积极将古茶树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古茶树保护专项规划。省级明确“以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为重点,全面调查和摸清古茶树、古茶园资源,做好茶园生态保护修复,打造古树茶名山,制定古茶树培育管护措施,加强保护范围内及周边各类建设活动的清理、监管,全面提升古茶树、古茶园保护利用水平”。州市级和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细化了古茶树保护措施。古茶山周边村庄规划工作有序开展,第一批古茶山周边47个村庄规划试点已全部批复实施。

建立完善古茶树资源目录方面,制定印发《云南省古茶树调查登记规程》,对古茶树调查、审查、登记标准和程序,资源编码和标识标牌规格等作出统一规范。依托数字林业建设,建成古茶树管理系统和基础信息库。

推进保护范围划定和挂牌保护。制定公布《云南省古茶树(园)保护管理区区划技术规程》,指导各地划定古茶树保护范围并制定分类、分级、分区保护管理措施,原则上要求将连片古茶树图斑、单株古茶树基部外延5米半径范围划定为保护管理区,设置保护标识。

强化技术管护能力。有关州市按照划定的古茶树(园)保护管理区,落实《古茶树保护管理技术规程》要求,分类、分级实施保护管理措施,对古茶树进行科学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抢救复壮。思茅区、昌宁县积极探索建立涵盖茶园可视化、环境智能监测、产品溯源等功能的智慧茶园管理系统,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控和科学管理。景迈山核心区搭建集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和处置于一体的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大部分村委会还将保护古茶树措施写进村规民约,提升了村民保护古茶树的意识。

加强古茶树研究利用。全省建成1个国家级茶树种质资源圃和4个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野生茶树、地方品种等茶树资源近7000份。以古茶树作为育种材料,先后选育出“云抗10号”“云抗14号”等34个良种,其中“云抗10号”已推广220万亩。

加快古茶树产业融合发展。五部门联合印发了《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从主体培育、品牌打造、茶旅融合发展等方面,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在重点茶叶产区建立勐海县、景迈山、双江冰岛、永德忙肺等12个商标品牌指导站。全省累计获批涉及茶叶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9个,175个茶叶品牌入选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各地依托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推进茶文旅融合,推出一批茶山研学游、制茶体验游、茶马古道文化游等产品和线路,开发“茶+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研学旅游”等新型业态,推动以茶兴旅、以旅促茶,让云茶成为“可以喝的历史”和传播茶文化的亮丽名片。

据悉,目前,云南省登记古茶树资源面积67.66万亩、2062万余株。全省有9个州(市)开展了古茶园(林)保护范围区划,设置古茶园(林)标识牌928块,单株挂牌约6.26万株。

执法检查组指出,古茶树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基层干部群众保护意识明显提高,对古茶树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但《条例》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各地工作开展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宣传培训有差距,保障措施落实有差距、保护效果不显著,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面临不少挑战,提升古茶树资源的价值仍有较大空间,这些问题需要加以关注,深入研究解决。

执法检查组从加强宣传培训,提高保护意识和管护质量;凝聚保护合力,提高古茶树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强化规划实施,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以“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为引领,提升古茶树资源的价值共四个方面,对进一步科学合理保护利用古茶树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蒋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