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一场围绕农民工返乡就业培训成效不明显问题的质询在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期间展开。时隔一年,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质询整改情况进行再次监督,推动整改工作从“问题清单”变为“成效清单”,既彰显了人大监督的刚性力量,更诠释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履职担当。

11月24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听取了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农民工返乡就业培训成效不明显问题质询整改情况的报告。秦楷第 摄
确定监督项目是人大监督的“头道工序”。质询之所以能直击要害,核心在于其始终坚守“问题导向”的监督逻辑,将准星对准群众最关切、发展最急需的关键环节。省人大常委会始终将质询视为推动工作的方式,通过法定程序将群众诉求转化为民生关切,为监督工作的开展划定了清晰“路线图”,真正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让人民满意”。

2024年11月27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召开质询会议,就11名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名提出《关于农民工返乡就业培训成效不明显问题的质询案》,对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进行质询。陈飞 摄
2024年11月的质询会议上,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杨照辉作为提出质询案的领衔人,将“农民工返乡就业培训存在培训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与群众期盼、适应新的工作形势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等调研发现问题一一摆出,连环追问直戳问题关键。面对质询,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直面问题、承诺整改,这种“不回避、不遮掩”的态度,正是人大监督精准性的生动体现。
人大监督要落地有声,关键在于怎么做好整改监督。质询结束后,省人大常委会对质询整改进行持续跟踪问效。2025年3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向省人大常委会报送了整改情况报告;9月,省人大社会委调研组就质询问题整改情况开展调研,对相关问题的整改提出具体要求,督促相关部门加大整改力度;11月,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专门审议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整改情况报告。让整改成效看得见、摸得着,人大监督才有温度与力度,从精准质询到整改再监督,省人大常委会用一年时间书写了一份“以监督促整改、以整改惠民生”的合格答卷。
让整改成效看得见、摸得着,人大监督才有温度与力度,从精准质询到整改再监督,省人大常委会用一年时间书写了一份“以监督促整改、以整改惠民生”的合格答卷。

企业和玉溪市工匠学院联合补齐人才短板。
针对质询提出的6类问题,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从22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整改措施。整改报告中提到,2025年以来,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14.93万人,其中县域内就业855.94万人,比去年增加14.6万人,呈现出转移就业率、就地就近就业率、务工收入“三提升”态势。截至9月,累计开展补贴性培训42.2万人次,省人大常委会开展质询以来,全省累计终止68家培评机构培训资质。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659.2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86.6万人,比2024年分别增长43.88万人、13.83万人。
一组组数据折射出的是人大监督的“刚性本色”。人大监督不是“挑刺找茬”,而是推动工作改进的“助推器”;不是“隔空喊话”,而是解决民生难题的“实招数”。
一时整改易,长效治理难。省人大常委会不仅聚焦“当下改”,更着眼“长久立”,省人大常委会一方面在肯定质询整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也表明下一步将持续做好跟踪监督,加强同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共同监督的力量,强化全过程监督问效,真正做到整改不到位、监督不停顿,推动民生实事从“纸上承诺”变为“群众福祉”。让一幅幅为民履职人大画卷,在一件件监督工作落实中徐徐展开。(彭美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