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土壤”,是高质量发展的“引擎”。2025年,云南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聚焦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再次打出监督“组合拳”。9月22日召开的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情况的调研报告》,这是省人大财经委连续三年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开展系统性监督的深化之举。自2022年以来,省人大财经委始终锚定“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目标,立足法定职能构建“立法破题——调研摸底——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全链条监督闭环,以三年持续发力的“监督组合拳”,推动全省营商环境建设在法治轨道上稳步前行,为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9月22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审议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情况的调研报告》。顾彬 摄
立法奠基:让营商环境建设有“纲”可循
“政策落地慢半拍”“隐性壁垒绕不开”“新官不理旧账”——2022年,面对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问题,省人大财经委将立法作为破解难题的根本抓手,牵头启动《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工作。立法过程中,省人大财经委坚持“问题导向、企业视角”,先后深入16个州(市)走访企业80余家,召开行业协会、基层部门座谈会30余场,广泛征集意见建议200余条,把企业的“呼声”转化为法规的“条文”。针对“政策兑现打折扣”,明确政府部门政策承诺应当依法履行;针对“执法不规范”,细化监管执法程序和责任;针对“权益保障弱”,建立企业合法权益受损补偿救济机制。2022年9月28日,《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成为云南营商环境建设的基础性法规。这件法规的出台,标志着云南营商环境建设从“政策驱动”向“法治引领”转变,为市场主体发展筑牢了制度“防护网”。
《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2022年11月25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条例》的亮点等进行了介绍。秦楷第 摄
调研问需:把准优化营商环境“脉搏”
法规的生命力在于实施。2023年,在《条例》施行满一年之际,省人大财经委牵头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调研,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摸清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此次调研打破常规,首次邀请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组建多个调研组深入省直有关部门,以及昆明、曲靖、红河、大理等州市,走访各类企业120余家,与企业家、基层执法人员面对面交流20余场。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仍存在“重出台、轻落实”“政策知晓率不足60%”“跨部门协同效率低”等问题,共梳理出政策执行、执法监管、政务服务等五大类32项具体问题。针对调研发现的症结,省人大财经委及时形成专题报告,提出“建立政策评估机制”“强化基层执法培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等15条针对性建议,为后续监督工作划定“施工图”,也为政府部门整改提供了“靶向指引”。
2023年2月15日,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相关政务服务部门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调研。张晰 摄
执法检查+专题询问:让监督长出“牙齿”
“企业贷款审批周期能否再缩短?”“跨区域执法如何避免‘多头检查’?”2024年7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现场,一场“辣味十足”的营商环境专题询问正在进行——省政府分管领导率发改、工信、市场监管、税务等7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应询作答”,直面人大代表提出的23个尖锐问题。这场专题询问的背后,是省人大财经委为期五个月的优化营商环境执法检查。2024年,省人大财经委创新监督方式,构建“常委会领导带队检查+16个州(市)人大同步联动”的立体化监督网络,深入昆明、保山、文山、普洱等州市,通过“四不两直”方式检查企业50余家、政务服务窗口30余个,推动解决“融资难”“审批慢”“执法随意”等问题40余项。监督的力度,最终转化为发展的实效。在执法检查和专题询问的推动下,全省建立常态化“政银企对接平台”,2024年新增企业贷款投放1200亿元;行政审批事项再精简15%,平均审批时限缩短至3个工作日;“首违不罚”清单覆盖领域扩大至23个行业,市场主体获得感显著提升。
2024年7月31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关于《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报告开展专题询问。黄兴能 摄
深化调研: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加码”
2025年,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法治”成为营商环境优化的核心关键词。省人大财经委紧扣这一核心,牵头启动新一轮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题调研,将监督重点从“政策落实”转向“法治保障”。省人大常委会领导任组长的调研组,兵分多路,既深入省高级人民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等司法执法单位,了解涉企案件办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情况;也走进红河、玉溪等5个州(市)的园区企业,倾听项目建设、生产经营中的法律难题;同时委托昆明、丽江等7个州(市)人大开展属地调研,形成“全省一盘棋”的调研格局。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基层接权能力不足”“行政执法程序不规范”“涉外法律服务滞后”等问题,调研组提出,要强化基层执法队伍专业化建设,开展“接权能力提升行动”,确保下放权限“接得住、管得好”;要加快法规体系完善,启动《条例》修订调研,推进《云南省行政执法程序规定》立法,让执法有“章”可依;要深化司法监督,持续开展“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整治”,坚决纠正执法违法问题;要优化政务服务与法律供给,开展行政执法人员全员轮训;要拓展涉外法治合作,依托云南律师事务所境外分支机构,在“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完善海外法律服务站点,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等等,这六大类20条具体建议,正逐步转化为具体举措,一幅“法治护航、企业安心”的营商环境新图景,正在云岭大地徐徐展开。
2025年2月19日至20日,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楚雄彝族自治州就园区经济、优化营商环境、政府债务管理等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张文静 摄
从立法“定规矩”到调研“找问题”,从执法检查“促整改”到专题询问“补短板”,云南省人大财经委以三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担当,让监督更有力度、更有温度。这份坚守,不仅彰显了人大依法履职的责任担当,更释放出云南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决心。未来,随着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深化,云南必将成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兴业的沃土、创新创业的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范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