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近日在昆明召开。受云南省人民政府委托,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作关于2024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2024年,云南省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美丽云南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今年以来,云南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措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各项目标任务按时序推进、取得积极进展。截至今年7月,《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21—2025年)》提出的23项指标,超预期6项、符合预期14项,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率为92.6%、较2020年提高9.6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率0.5%、较2020年下降3.5个百分点,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持续改善。
下一步,云南省将聚焦打好“十四五”规划收官战,重点从八个方面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一是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好洱海保护治理、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风险防范和保护、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后续工作、长江十年禁渔等工作任务。
二是把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作为重要指引。紧紧围绕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这一战略定位,按照“既不脱离实际、又不满足于小成,既积极有为、又切实可行”的原则,科学合理谋划“十五五”目标任务,编制好“十五五”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三是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治本之策。坚持带污染的钱再多也不赚、带污染的项目再大也不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拓宽“两山”转化路径,让绿水青山更好造福人民。打响高原特色农业品牌,让绿色“云品”成为云南农业的“金名片”。大力发展“绿电+先进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高质量建设一批零碳园区。用良好生态环境擦亮云南旅游金字招牌,把旅居业态培育成“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样板。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讲好七彩云南的美丽故事。
四是把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重中之重。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确保空气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实施重点区域生活污水治理三年攻坚,积极开展高原湖泊内源污染治理攻关,建立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达标排放长效机制,加快实现劣Ⅴ类水体和黑臭水体全面消除目标。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扎实推进建筑垃圾等六大类固体废物处置三年行动。实施《云南省磷石膏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25—2027年)》,确保到2025年底实现磷石膏产生量与综合消纳量(综合利用量和无害化贮存量)动态平衡,到2027年底,全省新增磷石膏年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五是把补齐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短板作为关键一招。努力推进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及厂网一体长效机制建设,稳步提升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进一步健全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推进国家区域性特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补齐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短板。
六是把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作为基础工程。拓展COP15会议后续效应,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样板区。加强重点区域生物生态安全风险防范和保护,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生态文明示范区等创建。持续推进“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七是把推进碳汇资源优势转化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要途径。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推进“碳汇云南”行动,加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研究。加快碳足迹核算地方因子库建设,做好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推动绿电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研究及应用能力,构建全省碳计量支持体系,促进碳价值转化实现。
八是把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作为重要保障。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落地落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集中资金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速监测技术数智化转型。充分发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持续巩固督察整改成效。(蒋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