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出海到群众出门 这个专业代表工作站的操心事很多 | 民主微故事
发布时间: 2025-11-07      来源:“云南人大”微信公众号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杨代表,我们公司想出海,你晓得咋个出不?”

“出海?”辖区一家汽配企业主急迫的询问,曾让昆明市官渡区人大代表、顺通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杨志明一时语塞。2023年,出海二字对他而言还颇为陌生,但企业的心声他悄悄记了下来。

同年6月,官渡区阿拉街道人大工委成立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开放发展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杨志明等多位市、区级人大代表成为驻站代表。这让杨志明接触企业的机会更多了,帮助企业出海成了他一直记挂的心事。

两年来,从帮着企业了解出海政策,到解决辖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个专业代表工作站专注倾听民声,整合专业优势资源,不断扩大服务外延,实打实地解决了一件件企业、群众的烦心事。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综合服务中心

 

深入调研,将出海呼声形成代表建议

“我们是小公司,想把汽配卖到越南,但又没人去对接海外。”

“做出海的‘黄牛’太多咯!我们生怕被骗。”

“都说海外市场大,但是销路在哪,我们一窍不通啊!”

多次与企业沟通后,杨志明发现,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内的许多企业都想出海,但过程却一路艰辛,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出海困境甚至导致企业经营受阻,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何保障出海中小微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健康的商务活动,杨志明认为自己应该为企业做点什么。

经过近两年的酝酿,杨志明把通过专业代表工作站了解到的企业出海困难形成建议,在2025年官渡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现行经济形势下,保障中小微企业“出海”的建议》。他建议,建立官方“中转站”,良性引导中小微企业开拓海外市场;集合政府力量,打通政府间渠道,提供政策共享、细化服务、安全保障等;拓展民间组织交往的建立;加强官方组织宣传,让中小微企业知道要去哪,要找谁。

今年6月,经开区商务金融局与杨志明代表进行面对面答复,并邀请相关企业进行政策宣传,从如何开设外币账户到政府帮助外贸企业降本措施,事无巨细地进行了一一讲解。

“对于怎么出海,我们园区许多企业已经对相关政策有了了解,比自己去摸索可方便太多了。”云南双创孵化园区企业代表表示。

 

昆明市官渡区顺通社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开放发展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所在地

 

整合平台,到烟火巷陌解决群众出门“小事”

昆明市开放发展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成立以来,依托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国际法律服务综合体、昆明学院、昆明铁道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公寓构建“一站五中心”服务平台,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服务共促,充分发挥辖区资源优势,不断提升服务居民群众、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代表们一方面通过进站活动,将收集到的关于开放发展方面的‘大事’形成建议向上反映,另一方面,主动下‘沉’到社区,为群众办好身边‘小事’。”代表工作站负责人说,在阿拉街道八公里社区,代表工作站与代表们将履职阵地从会议室直接搬进烟火巷陌。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开放发展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

 

对五分厂家属区所有楼栋单元楼梯加装扶手,切实解决居民家门口的“一米之忧”;设置居民“专属充电盒”,让居民用上“自家电”,解决老旧小区充电顽疾......以八公里社区每月14日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载体,驻站代表与社区一起变“坐等上门”为“主动下沉”。两年来,为群众办了不少实事,真正让“办实事 解难题 促和谐”服务模式在社区有序运转起来。

据介绍,专业代表工作站目前共有来自人大、街道、高校、企业等不同领域的市、区级人大代表20人。近年来,驻站代表接待走访群众150余人,将收集到的问题形成了多个代表建议提交至官渡区人民代表大会。其中,来自专业代表工作站分中心—昆明学院的驻站代表蔡琳立足自贸试验区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提出的《关于打造高质量来滇留学教育,助力昆明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建议》还被评为了优秀代表建议。

下一步,专业代表工作站将着力打造以“资源共建共享”和“信息化宣传渠道”为基本特征的区域集成化畅言模式,串联区域发展合力,让专业代表工作站由“单兵行动”变为“联合作战”,统筹解决好选民、企业、高校等不同成员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难题。(彭美娟 宋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