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自2022年起,根据国家相关部署,我省积极实施“石榴红”工程,深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全省各民族日益呈现全方位嵌入的美好图景,各族群众如同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
迪庆州在“一周一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歌竞赛。迪庆州委宣传部供图
不断深化互嵌融居
普洱市孟连县景信乡回俄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境村,这里流传着“宾弄赛嗨”(傣语,意为没有血缘关系,但像兄弟姐妹一样的朋友)的传统习俗。近年来,随着各民族互嵌融居不断深化,“宾弄赛嗨”被拓展为“生产互帮、生活互助、经济互通、文化互融”的互帮互助机制。村寨内,多个多民族家庭结成“宾弄赛嗨”。在更广阔的民族聚居区,村寨之间形成紧密的“宾弄赛嗨”关系。他们齐心协力,共谋产业发展,协同巡边守边,共同操办红白事。春耕秋收时节,山区与坝区的“宾弄赛嗨”自发跨区域协作,互相帮忙插秧和收庄稼。
这样的和谐景象在云岭大地随处可见。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郑家庄村,汉、白、彝、藏、纳西、傣、傈僳7个民族的170多户人家和谐共处。藏家小院里晾晒着白族扎染,白族风格的街角挂着彝族牛头图腾、纳西族东巴文字彩绘……村党支部书记何国祥用藏族谚语形容这种互嵌融居的和谐关系:“大家相亲相爱,就像茶与盐巴。”
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有关处室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省在深化各民族互嵌融居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昆明市、大理市、泸水市等地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取得突出成绩,通过解决就业、就学、社保等问题,促进了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互嵌融居。这些城市被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大理、丽江等地依托近年来涌现的众多“新大理人”“新丽江人”,积极打造互嵌融居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利用其作为“旅居候鸟”优选地的优势,广泛开展“百家宴”“手拉手”“一家亲”等群众性联谊活动,不断优化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社会环境。
如今在我省,多民族共居一个村寨、各族学生同校同班、一个家庭中有多种民族成员的情况比比皆是,民族团结之花在云岭大地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全面推动跨区域流动
推动各民族跨区域流动,是深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举措。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推动各民族跨区域流动与乡村振兴,我省在搬迁安置区大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目前已建成363个。
与此同时,我省与全国15个省区市建立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机制,有力推动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各族群众交流融合。我省积极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倾心打造“团结进步同心营”活动品牌,积极组织省内各族青少年开展跨区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手拉手、结对子”帮扶交流、夏(冬)令营等交流活动。自2022年以来,我省已有2.9万名各族青少年参与其中。
迪庆藏族自治州围绕赛马节、阔时节、射箭节等传统民族节日,充分挖掘户外旅游资源,精心规划“每月一主题,每周一活动”,打造出百余个文化、体育、研学平台,动员各族青少年与省外近4000名中小学生结成“书信手拉手对子”,吸引全国各地千余名各族学生到迪庆州参加丰富多彩的“石榴红”研学活动。
积极推进文旅交往
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有关处室负责人表示,文化和旅游交往是各民族实现互嵌共融的有效载体。
我省通过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统计显示,近年来,我省先后完成660个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累计推出162条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旅居云南”之边境幸福旅居新业态。目前,30个边境旅游示范村建设已初见成效。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大众熟知的“五朵金花”故事,将“金花”作为代表铁路服务的品牌符号和客运服务人员的群像符号融入铁路客运。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梯田韵·中华情”全域旅游模式,擦亮“云上梯田·梦想红河”文化旅游名片。西双版纳、德宏、楚雄等地积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精品线路,泼水节、目瑙纵歌节、火把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助力我省旅游火爆出圈。这些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已升级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也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平台。
2024年6月,我省率先在全国启动体育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打造了迪庆端午赛马节、德钦格萨尔射箭节、普洱“陀王”争霸赛等民族体育赛事品牌,形成民族地区“一州(市)一品牌”的民族体育赛事活动体系。2024年,全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举办了2000余场体育赛事活动。
近年来,我省各民族流动融居的格局持续扩大和深化,各族群众守望相助、亲如一家,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基础更加坚实。(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