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继续跟踪检查华侨林场体制改革后发展情况,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促进有关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推进华侨林场全面发展。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要点和委员会年度工作计划,外事华侨工作委员会主任张建国、副主任王云生带领部分工作人员,于2015年6月17日至19日到文山州富宁县金坝华侨林场调研,省政府侨务办公室副巡视员古志辉等参加了调研工作。
富宁县金坝林场建于1959年,1978年安置越南归难侨后更名为金坝华侨林场。林场下辖11个林区,共577户1517人,其中归侨532人,占总人口的35%;侨眷718人,占总人口的47%。现有在职职工48人,其中管理人员12人,工勤人员36人。林场总面积15.23万亩,其中划分到户林地面积1.95万亩,禁伐林4.37万亩,主要种植云南松、杉木、油茶等,森林覆盖率83%。该场为全额财政拨款事业编制,保留“国营金坝华侨林场”牌子,设立“中国共产党金坝华侨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和“富宁县人民政府金坝华侨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区作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为正科级公益事业单位,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4人。
华侨林场体制改革后,当地党委政府重视林场改革发展工作。一是认真贯彻实施“一法两办法”,切实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采取开展宣传活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开展侨情普查、及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措施,全面贯彻实施“一法两办法”,推进侨务工作依法开展。
二是大力促进华侨林场发展。坚持“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以短养长”的林场经营原则,一方面,以定向培育优质、高产、高效的桉树、杉木为主的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为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提高林地生产力。另一方面,在巩固和完善林场原有承包林地的基础上,拿出13080亩林地,按场员20亩、自然场员10亩的标准确权分配到户,536户场员在承包林地上种植了杉木、松木等经济林木。再一方面,依托林场资源优势,引进安徽省无为县红森木业有限责任公司进驻林场进行木材深加工,解决了300余名归难侨就业问题。同时,引导和鼓励归侨侨眷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养殖业和服务业,增加场员收入。
三是认真筹划林场发展工作。为场员解决了基本养老、医疗保障问题,消除其后顾之忧;按照“统一规划、自主选择、个人自筹、自建自用、一次审批、分年实施”的原则,在上级每户补助1.5万元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整合民房抗震安居工程等项目户均补助1万元,对390户归难侨危房进行改造;积极争取资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林场11个林区中的9个已实现路面硬化,11个林区实现水、电、移动通信等全覆盖;针对归侨侨眷办理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证、林权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问题的解决,目前已完成340户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的办理,完成551户林权证林地测量工作;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把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全部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化解了历年形成的林场办社会职能、基础设施建设等所欠的1358.79万元债务,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调研期间,调研组一行实地查看了油茶、火龙果、杉木等经济林木和水果种植基地,走访了刘云海、农永忠、谢金达等5户因病致贫的困难户,听取了华侨管理区管委会和县政府的工作汇报。在听取相关部门情况介绍后张建国主任指出:富宁县委、县政府对林场改革发展工作是重视的,采取的措施是有力的,取得的成效也是明显的,场区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发展势头良好。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一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侨场规划进不了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总盘子;因林地权属属于国有,办理林权证无明确的政策依据,至今未能发放场员承包的林地权属证,场员在投资造林时有后顾之忧;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经济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的需要中央出台政策解决,有的需要省级层面研究处理,有的当地政府就能解决。希望县委县政府继续加大对华侨林场的扶持力度,将华侨林场发展规划纳入当地“十三五”规划。规划进不了省、中央规划盘子的问题,我们回去后及时调查了解,但县级一定要把林场规划纳入“十三五”规划给予扶持。同时,建议县委、县政府指定挂钩干部帮助林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林场发展。存在问题中,需要省级层面协调解决的问题,我们将认真分析研究,请政府有关部门依据相关规定给予解决。对需要向中央反映的问题,我们会利用相关渠道如实反映,促进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