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大聚焦
紧盯难题 “问”出路径——云南人大开展专题询问工作实践
发布时间: 2024-12-25      来源: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围绕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询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赋予的法定职责,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持续推动专题询问、质询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化,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互动性,以刚性监督不断推动政府部门改进工作、狠抓落实并持续跟踪整改落实全过程问效,充分履行人大监督工作职能,有力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

我省人大专题询问工作开展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和经验?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于2024年4月至6月对《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询问实施办法》落实情况开展了督察评估。

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在同级党委领导下,结合本地实际,聚焦重点内容,完善制度程序,有序推进专题询问开展;同级政府积极配合,把专题询问作为接受监督、改进工作、推动发展的重要途径。2021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共开展专题询问13次,质询5次,全省各州(市)人大常委会共开展专题询问70余次,质询5次,积累了有益经验,人大监督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从细化询问选题、前期开展调研,再到优化询问形式,全过程跟踪问效各个方面,省人大常委会及各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历次专题询问、质询工作开展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

 

7月31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关于《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报告开展专题询问。黄兴能 摄

 

精细选题、深入调研 关注发展大事、民生实事

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聚焦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开展询问,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省人大常委会围绕党中央、省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要求,持续三年对我省优化营商环境情况重点关注。2024年,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我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实施《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在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结合审议执法检查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大理州人大常委会每年实施“三问一评”,年初问安排、年中问进度、年末问结果,年终对落实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选题报经州委同意,或由州委直接点题,自觉做到党委工作重心在哪里,监督工作就跟到哪里。保山市结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对如何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保山坝水生态保护开展专题询问。针对屡禁不止的旅游乱象,西双版纳州就全州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开展询问。普洱市针对市民关心的“菜篮子”问题开展专题询问,以“问”促“改”,全方位托稳市民“菜篮子”。怒江州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专题询问,助力“健康怒江”建设。

 

今年以来,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围绕加强和规范物业管理、登革热疫情防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问题开展专题询问。图源 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

 

好选题还需配合前期扎实调研,组合“出招”才能让询问问到点子上,直击工作堵点、难点。各级人大创新工作方法,采取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调研、成立联合调研组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认真梳理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精准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昆明市组建联合调研组,发挥县区人大常委会力量,共同查找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怒江州在调研过程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怒江人大网、怒江人大微信公众号和怒江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等平台公开征集问题,扎实做好专题询问问题征集工作。同时加强与各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通过召开座谈会、协调会等方式加强专题询问前的沟通对接,确保“问”得准确,“答”得到位。昆明、红河州等7个州(市)在前期工作座谈中只通报专题询问的总体方向和背景资料,实施“闭卷考”,有力保证询问“辣”度。

 

优化流程、全程跟踪 问出“辣味”、办出实效

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不断优化询问流程,切实提高询问质量。专题询问由各级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主持,常委会组成人员参加,同级政府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到会回答询问。

在省人大常委会对产业强省、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询问时,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主持会议,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到会应询,为全省各级人大开展专题询问作出表率。省人大常委会及各州(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专题询问均设置了追问环节,提问人或其他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以针对回答情况,进一步追问,通过“提问—回答—追问—再回答”的形式,有效传导监督压力,取得良好成效。在专题询问公开化方面,玉溪、保山等州(市)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邀请部分基层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和群众列席会议,保证人大监督的广泛性和公开性。曲靖、保山等州(市)对专题询问进行现场直播,有效提高专题询问的社会影响力和民众关注度。全省共有7个州(市)在专题询问现场设置了满意测评环节。昆明市通过“一问一答一测评”的专题询问形式,在常委会组成人员完成提问、追问、再问,应询单位负责人逐一作出回应后,出席询问的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当即对答复情况现场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为不满意的,要求相关部门在7天内重新进行书面答复,充分体现了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严于监督,有效发挥了人大监督的功效和作用。

 

今年6月,昭通市人大常委会就全市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并现场开展满意度测评。图源 昭通市人大常委会

 

专题询问“问”是起点,关键更在于写好整改落实这“后半篇文章”,切实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改善民生关切热点难点问题才是最终的目的。专题询问结束后,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紧抓跟踪问效,创新监督机制。比如,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结束后,各有关委员会及时汇总整理各方意见交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研究落实,并要求在收到审议意见4个月内向人大常委会书面反馈落实情况,必要时经主任会议同意,可以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大理州将审议意见交办相关部门,在询问当年12月对相关部门落实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还在次年开展“回头看”,确保监督实效。玉溪持续跟踪督促问题整改落实,适时在常委会会议上听取并审议政府及相关部门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并开展满意度测评。曲靖市积极探索专题询问与质询衔接机制,对市人民政府贯彻实施《曲靖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条例》情况开展专题询问后,鉴于相关部门整改未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经主任会议同意,对该《条例》贯彻实施情况采取了更具刚性的质询监督,有力推动突出问题解决。

质询是人大法定监督方式中最具刚性的监督手段之一。在开展专题询问的基础上,全省各级人大积极探索质询监督方式。根据省委部署安排,2022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围绕招投标领域隐性壁垒问题首次开展质询,此后省人大常委会又持续开展了4次质询。质询会议由省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主持,省政府副省长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会应询,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现场进行提问和追问,省政府部门负责同志逐一答复。通过质询,相关工作得以迅速有力推动和改进,切实做到处置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促进一项工作。通过持续制度化、规范化开展质询,强化人大监督的刚性,该项工作探索走在全国前列,昆明、曲靖、楚雄、文山也开展了质询监督的有益探索。

 

规范制度、创新方式 持续深化人大监督实践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询问实施办法》印发以来,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能,持续深化专题询问工作,积极探索质询监督,确保监督工作始终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省人大常委会及各州(市)人大常委会正在持续推动完善专题询问的制度、规范,同时广泛探索丰富询问内容、拓展询问对象,更好落实人大监督责任。在专题询问的形式方面,细化询问问题,将大问题细化为多个具体、可操作的小问题,围绕政策执行、资金使用、项目进展、群众关切等方面进行深入询问,力求问题紧贴中心、突出主题、切中要害。在选题阶段,探索引入专业评估,在设置相关问题时邀请专家对问题进行专业评估,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提高询问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提高问答质量。通过规范专题询问流程,充分开展前期工作沟通,切实推动询问人提问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敢于碰硬、切中要害,提高“闭卷考”的比例,适当增加现场随机提问,避免提问人和应询人照本宣科,切实增强询问实效。通过规范机制,在专题询问结束后,形成以“监督意见+问题清单”为内容的审议意见,提高交办的精准度,确保相关问题整改到位。持续通过审议整改情况报告、“回头看”等方式对专题询问意见的研究处理和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对被询问机关在询问答复中提出的具体事项进行重点督办,直到有关事项得到解决。对专题询问的问题办理和落实情况进行再次询问,被询问机关对专题询问意见落实不力、工作不到位的,人大常委会可依法启动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手段督促落实,切实把专题询问的问题抓到底、抓出成效。

 

9月26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周灿 摄

 

省人大常委会和各州(市)人大常委会将切实贯彻实施监督法,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高质量监督助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张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