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句履职誓言,熊文芳一直记在心里。作为省十四届人大代表,同时又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者腊乡的党委书记,她常说:“代表和书记,身份是两份,使命却要拧成一股绳,都是要听群众心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自当选代表以来,她脚踩泥土听民声,扑下身子干实事,把群众的期盼一点点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在基层岗位上交出了一份接地气的履职答卷。
	
图为熊文芳(右二)入户走访了解群众诉求。
从“走村串户”到“会场发声”
让建议贴着群众需求走
农村建房是大事,但近年来者腊乡不少村子遇到了难题:有的农户建房审批程序没走完就开建,有的占了耕地,有的甚至还因设计问题藏着安全隐患。看着这些“闹心事”,熊文芳心里着急:“美丽乡村不能光靠说,要先把建房的‘规矩’立起来。”
熊文芳拿着本子,天天往村里跑。“家里人口多,150平方米的宅基地不够用”“想搭个棚子养猪养鸡,又怕不合规定”“农机具没地方放,只能随意堆在门口”,群众你一言我一语的话,她都一一记下来。慢慢摸清了症结:不是群众有意违规,而是现行宅基地政策里“单户不超150平方米”的审批标准,不适应农户养殖、放农机具的实际需求,才导致违规建房、占用耕地的问题反复出现。
掌握了第一手情况,熊文芳心里有了底。在今年8月列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时,她带着群众的期盼,提出了“关于调整农村宅基地用地面积审批标准的建议”,建议省级相关部门联合出台方案,既保障群众的刚需,又能规范建房、护好耕地,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她在乡里组织干部和人大代表走村串户,把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的政策一条一条讲给群众听,还结合者腊的民族文化,帮农户出主意,让新房样式和村里的风貌搭调。此外,搭建了乡、村、组三级巡查网,一旦发现违规建房的苗头,及时上门劝阻,既不让群众白花钱,也减少了基层矛盾。
	
图为熊文芳查看粉丝制作情况。
从“各村单干”到“抱团发展”
让村集体腰包鼓起来
“村集体没收入,想为群众办点事都没底气。”这是熊文芳2022年刚到者腊乡时,听到村组干部说得最多的话。过去,者腊乡的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各村要么“单打独斗”,要么没技术、没经验,好不容易搞点产业,也扛不住市场风险,更别说创品牌、成规模了。
熊文芳清楚,壮大村集体经济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凝聚人心、稳住基层,让群众腰包更鼓。开座谈会聊思路、去考察学经验、一遍遍讨论论证,最后拿定了主意——者腊乡7个村社“拎着皮包开公司”,把全乡的农特产品整合起来,抱团发展。
说干就干,砚山县者腊乡村发展有限公司很快注册成立,还申请了“幸福者腊”的商标。可公司刚起步就遇到了难题:没人懂管理,不知道怎么运转。熊文芳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的“硬任务”,作为乡党委书记创新项目来抓,专门安排1名班子成员“盯”着公司的事,乡纪委也靠前监督,从村组“三资”管理入手,确保公司运营规范、不出问题。
她还带着乡、村两级党员干部“补课”:白天处理日常工作,晚上就凑在一起学习公司管理;村干部们也当起了“推销员”,跑市场、接订单,公司建立“党建+公司+产业+农户”的模式,通过“工会礼包”、设销售点等方式,把本地的大米、面条、粉丝卖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三年下来,公司营收突破160万元,村集体经济创收40万元,带动群众家门口务工收入10万元。
	
图为者腊乡村民直播卖面条粉丝。
从“补齐设施”到“点亮梦想”
让乡村教育暖起来
履职以来,每每去学校调研,熊文芳总爱拉着孩子们聊天。她发现,很多孩子对前沿科技非常感兴趣,但乡村学校,能够接触到这些事物的机会相对较少。“学校的老师便自费买一些有科技感的教具等等,给学生观看、讲解。”熊文芳很受触动,心中萌生帮助孩子们追逐科技之梦的想法。在与乡里的县、乡人大代表认真商讨后,熊文芳便将心中所想变成行之所动。
先从改善学校条件入手。她主动对接对口帮扶单位文山学院争取支持,为者腊乡中心幼儿园建起了户外活动设施;给布那小学配齐了120套课桌椅;还帮公革小学建成了全省唯一的乡村小学科普活动室和航海模型训练池。看着孩子们在科普室里好奇地摆弄仪器,在训练池边学习操控模型,熊文芳心里满是欣慰。
光有设施还不够,她还想让孩子们“走出去”看看。今年6月,者腊中学的50名师生乘车奔赴文山学院。这场“解码学术殿堂、点亮青春理想”的研学活动,是熊文芳和文山学院驻村工作队一起策划的。孩子们走进了大学图书馆、实验室、文化传习馆,还参观了三七科技创新示范园。“原来大学是这样的”,孩子们眼里的光,让熊文芳觉得一切都值。
“人大代表不是荣誉证,是责任状。”熊文芳常说。这些年,她的“履职答卷”是走村串户的脚印、是写满群众心声的笔记本、是问题解决时群众一脸踏实的笑容。她用一身两责的坚守,做着乡亲们最贴心的人大代表,把为民的初心,扎在了者腊乡的土地上。(王晶 许杏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