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迷彩服、一双黄胶鞋、一个装着相机和望远镜的包——这便是省十四届人大代表、保山市龙陵县石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廖勤昌的“标配”。在荒野山林与试验田中,他始终用执着与奉献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廖勤昌在野外开展调查。
跋山涉水 全心开展生态保育工作
2025年春,廖勤昌历经8年编著的《保山野生兰花》正式出版,书中收录了100属391种野生兰花,用1449张精美照片系统呈现“兰城”保山的兰花生长秘境。这是他用脚步丈量青山、用镜头记录生命的结晶,更是他不畏艰险、全力以赴开展兰科植物保育工作的缩影。
2016年2月,廖勤昌担任龙陵县石斛研究所野外调查队队长,主持开展以石斛属植物为主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他带领团队足迹遍布2省(自治区)12州(市)48县(区、市),用行程轨迹勾勒出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地理图谱。他们调查发现植物新种9种和中国新纪录种5种,其中已发表兰科植物新种1种、中国新纪录种2种,其余待发表。
在龙川江畔,廖勤昌主导并建起了一座占地48亩的物种“诺亚方舟”——中国龙陵石斛种质资源保护研究中心,迁地保育濒危植物种质资源744种2895份,其中石斛就达220种,该中心于2022年被认定为云南省省级石斛种质资源圃。
野外调查从不是浪漫的“赏花之旅”。廖勤昌曾在调查中对峙眼镜王蛇、遭遇突现的黑熊、一天被蚂蟥叮咬13口、在高海拔雨雾天滞留面临失温危险……问及如此危险和艰辛为何还要一往无前,质朴的他先是给出了最真诚的回答:“爱好,我喜欢兰花,喜欢爬山”。随即,他的语气中透出深沉的忧思:“野生植物资源受胁日益严重,我们一定要加大调查力度,尽快较全面地摸清资源本底,有效实施保育,守住生态生物安全。”
带着对生态保护的牵挂,廖勤昌将调研中的所见所忧转化为履职建言的动力。当选省人大代表代表后,廖勤昌提出《关于整治网络直播平台售卖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行为的建议》等建议,得到省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办理。

廖勤昌(中)在开展石斛试验。
潜心钻研 创新石斛科技为民增收
“根据石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立研究课题,为产业服务,这是我的本职工作,当竭力做好,义不容辞。”作为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廖勤昌深知,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造福于民。他将兰科植物保育与石斛产业创新发展紧密结合,取得了丰硕成果。
面对石斛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廖勤昌潜心钻研,集成创新了两套紫皮石斛仿野生栽培技术,并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紫皮石斛天然林附植高产栽培方法”,相关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后,实现了显著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
此外,廖勤昌还主持或参与选育石斛新品种7个、良种5个,良种推广应用1.62万亩,破解了种源混杂退化的产业瓶颈问题。他着力构建石斛标准化体系,主持或参与制(修)定国家、地方及团体标准16项。作为市级创新团队带头人,廖勤昌积极推广科技成果,共培训药农和技术人员5805人次,让技术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
“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推动本专业、本领域工作发展。”这是廖勤昌秉持的理念和对代表履职的深刻理解。他表示,将持续关注石斛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兰科植物保育和石斛科研路上坚毅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