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艺工作者,用文艺作品讲好时代故事是我履职的一部分。”
近日,在滇全国人大代表、普米族歌唱家茸芭莘那创作的歌曲《血脉》上线。歌曲表达了怒江各族儿女“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的共同心声!
一行歌词,12个字,就能点燃14亿次心跳——只因你的名字叫中国,我的爱!
《血脉》是一首为“此刻的中国”而创作的歌曲,由茸芭莘那作词作曲,并与怒江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各民族声乐演员共同演绎。
如果你也在——安静地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高铁的车窗里看着稻田倒退、深夜的实验室里守一盏孤灯、边关的哨所里为万家灯火站岗、刚扫码骑上单车去赶第一班地铁........请跟着我们把这首歌大声唱出来:
五星红旗是飘扬的血脉,红色是信仰黄色是薪火世代。让“中国”两个字从歌声里跳脱,落进你的脉搏。今天,把“我爱你”说成“我正在爱”和“我永远爱”,这片土地永远有你在,这首歌,等你来续写下一个心跳!
创作感想
写“祖国”很容易落入宏大口号,我却始终不敢轻视这个题材。因为每一次提笔,都相当于把五千年放进一只瘦弱的墨水瓶,把十四亿的呼吸收进几页薄纸。可越“不可为”,越觉得非写不可:我们这一代人享受着高铁、5G、空间站,也承受着疫情、洪水、外部封锁;时代把“复兴”从教科书里拽出来,塞进我们的日常。歌者如果缺席,就是对生活的失语。于是,我决定用滚烫的“小我”去对接滚烫的“大我”,让“中国”不再只是名词,而是动词——正在发生的爱与建造。
我不说“历史悠久”,不说“地大物博”,不说“英雄辈出”。取而代之的,是让“五千年”刻进“掌纹”,让“黄河水”在“胸口”沸腾,把“祖先的梦想”种在“我手中”。把大词压进毛细血管,宏大就不再空洞,而成为可感、可疼、可流血的部位。听着摸到的是脉搏,而不是标语。
今天写中国,如果还只写“长城”“泰山”,就辜负了“复兴号”“北斗”“福建号航母”。我把“复兴号”写成“号角”,让它与“新时代”发生拟人关系;把“长江黄河”想象成两支狼毫,在祖国大地这张宣纸上写“诗篇”。新科技与自然山河同框,既传统又未来,让“现代化”不再冰冷,而是带着墨水与潮声。
写这首歌时,我正坐在回家乡怒江的车上,窗外是美丽公路,像彩色的胶片倒带。我的家乡曾是最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突然想到,如果没有沐浴党恩,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我的家乡会是怎样?这个想象让我眼眶一热——原来“祖国”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各兄弟民族共同唱响的那支旋律。于是我写下“同一轮明月,同频的心跳”以及“心与祖国同频共未来”。国家的发展与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息息相关,我们愿意把我们个体的力量融入国家的发展建设当中,因为只有强大的国家,才有我们千千万万个小家的灯火辉煌。写完这几句,我自己先哭了,我知道:能打动自己的,才有可能打动别人。
或许有人会问我们:“你的爱能持续多久?”我想起歌词里那句“血脉滚烫,中国红不改”。爱如果只在形容词里,会褪色;写进动词,才会继续发生。因此,我们会把“我爱你中国”写成现在进行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