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澜湄的碧波与哀牢山的苍翠之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966.3公里的国境线串起了7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口岸,是我省唯一集“水、陆、空、铁”国家级口岸于一体的州市。近年来,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紧扣“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时代命题,以法治为基、监督为要、代表为桥,为西双版纳州铺就了一条通向世界的开放之路。
	
法治筑基跨区协作破解发展密码
磨憨口岸是中老铁路跨境物流的关键节点。如今,货物通关时间从口岸开通初期的40多小时缩短至5小时以内,这一变化正是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创新跨区域协作机制的生动实践。
2023年,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与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共同签署《协作推动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工作备忘录》,在全省率先探索跨区域协同立法、联合监督等机制。“过去磨憨建设面临政策壁垒,比如昆明的企业到磨憨投资,注册流程要跑两地。现在通过协同机制,企业注册实现‘一地受理、两地通办’。”磨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机制运行以来,中国老挝磨憨—磨丁合作区经营主体总量即将突破6000户,2024年新引进的39个产业项目总投资达10.96亿元,跨区域协作的“西双版纳实践”愈发清晰。
法治的阳光不仅照耀在产业园区,更温暖着来到边境的游客。《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旅游条例》中专设“边境旅游管理”章节,打开了跨境旅游的便利之门。自今年2月10日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西双版纳免签新政实施以来,打洛口岸积极落实旅游条例要求,通过深化部门协作、升级智能查验、推出自助打印服务等举措,实现旅客“即到即检”高效通关。截至6月23日,打洛口岸2025年出入境人员已突破100万人次,较历史最快突破百万流量提前了50天,法治护航的惠民成效显著。
	
监督为要精准发力激活产业引擎
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紧紧依托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将监督的焦点对准中老铁路沿线的重点产业。在橡胶产业提档升级的过程中,人大代表深入胶园,收集胶农意见建议,推动有关部门出台《西双版纳州橡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西双版纳州橡胶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措施,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推动种植、加工、贸易深度融合发展。如今,西双版纳橡胶产业年产值达264.5亿元,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把铁路维护好、运营好,把沿线开发好、建设好,打造黄金线路,造福两国民众。”州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提出了“要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做优边民互市,做好 ‘智慧口岸’建设”“落实好 ‘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积极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和公平有序市场竞争环境”等审议意见,并推动转化为具体工作举措。
一个个上涨的数据,一项项可喜的成果,是西双版纳加快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发建设发展的生动注脚,也是西双版纳州人大监督推动“一站式”政务服务、“全国一张清单”市场准入等举措的落地生根。自中老铁路开通以来,西双版纳段累计运输旅客2491万人次、发送货物1462万吨;建设边民互市市场5个,带动边民增收致富;在铁路沿线园区,209家企业在此扎根。
代表架桥扎根边疆联通内外
在勐腊县雨林深处,州人大代表徐学明的物流车队正穿越国境线。从创业时几辆车到如今几十辆车,年运输量超百万吨,这位企业家的成长轨迹,恰是西双版纳开放发展的缩影。“我先后提出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民营企业扶持力度、加快勐腊县口岸通道通关便利化等5件建议,特别是关于解决老挝农产品输华困难的建议被采纳后,来自老挝的许多农产品已获检疫准入,现在老挝香蕉到中国市场的时间缩短了,通关更加便利了。”徐学明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组织省、州人大代表多次开展专题调研和视察,足迹遍布全州口岸,交办涉及口岸经济建设建议27件,答复率100%。在列席常委会会议时,州人大代表李液水提出的部分口岸信息化水平不足、项目进度滞后等问题,很快得到了回应。如今,打洛、磨憨等口岸的智能查验系统投入使用,通关时间缩短60%。“作为边贸企业负责人,我的建议能变成实实在在的政策,这种‘说了管用’的感觉,让我更有履职动力。”李液水说。
代表们的努力,汇聚成开放发展的洪流。三年来,全州外贸企业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稳步提升,边民互市带动62个村委会615个村小组实现增收,傣锦、傣陶等非遗产品通过中老铁路走向东南亚。
从磨憨口岸出发的中欧班列,让云南咖啡豆直达欧洲市场;泰国榴莲搭上冷链专列,48小时运抵昆明市场;从万象驶来的旅游专列,让老挝的游客爱上七彩云南。中老铁路的通车,真正让西双版纳实现了“铁路一响,黄金万两”的愿景。(陆薇帏 孙硕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