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大工作 > 州市人大
创新人大代表履职模式 为地方发展注入活力 | 全过程人民民主云南实践
发布时间: 2025-11-11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香格里拉市人大常委会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近年来,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构建人大代表“月入室、季进站、常回‘家’”履职新模式,将代表优势与“家站室”阵地功能深度融合,有效激活代表履职活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人大力量。

 

香格里拉市三坝纳西族乡人大主席团开展2025年7月“月入室”活动。图源:“和美三坝”微信公众号

 

机制先行:构建层级清晰的履职体系

“以前总觉得人大代表离我们很远,现在每月都能在村里的联络室见到他们,有什么困难当面反映,民意传达方便多了。”香格里拉市三坝乡哈巴村村民的真切感受,道出了香格里拉市人大代表履职机制创新带来的变化。

为改善闭会期间代表履职中存在虚化、弱化现象,香格里拉市结合实际,构建起层级分明、权责清晰的“月入室、季进站、常回‘家’”履职体系,让代表履职有平台、有方向、有实效。

活动精准覆盖各级代表,构建起“家—站—室”三级履职网络:村民小组中的市级、乡(镇)级人大代表需“月入室”,每月固定走进代表联络室,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各乡(镇)中的州级、市级人大代表每季度“进站”,在代表工作站开展集中履职;全市范围内的省、州、市级人大代表则定期“回家”,到“代表之家”参与调研与监督。该网络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确保代表履职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

活动形式上,“3+X”模式将代表履职的“标准动作”与“特色选项”相结合。“3”即三项“规定动作”,筑牢履职基础——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确保代表履职方向不偏;组织代表学法,提升依法履职能力;接待选民、收集意见建议,畅通民意表达渠道。“X”则围绕市委中心工作灵活拓展,或开展产业发展调研,或进行民生项目视察,让代表履职始终与中心工作同频、与群众需求共振。

 

闭环办理:让民意诉求落地有声

“意见建议提了有人听、听了有回音、回音有结果,这才是老百姓想要的履职效果。”香格里拉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建立的“收集—梳理—交办—办理—反馈”的全链条闭环机制,以制度刚性确保了“条条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在意见建议收集环节,代表严格按照制度开展工作,无论是“月入室”时村民反映的“小事”,还是“季进站”中代表调研发现的“大事”,都逐一记录、分类整理。能现场答复的立即现场答复,属于本级事权的,转交乡(镇)人民政府办理;超出本级事权范围的,由市人大常委会交办给相关部门。

办理时限上,制度明确要求“一般问题3个月内办结,复杂问题最迟不超过6个月”,杜绝“拖延办理”“敷衍办理”。办理结果反馈同样注重时效性与互动性,既让群众知晓问题办理进展,也让代表掌握履职成效,进一步激发了代表建言献策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市代表通过“月入室、季进站”活动已收集意见建议78件,其中66件由乡镇政府办理,9件上报市级办理。

 

民生答卷: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

在香格里拉市,每一件办结的意见建议,都是一张写满民生温度的“幸福账单”。上江乡良美村幼儿园的“撤私为公”、汤堆片区引水渠的重建规划,正是其中最生动的注脚。

良美村有904户3008人,村里的幼儿园曾是当地家长的“心病”。这所私立幼儿园设有3个班,仅有3名教师和1名厨师,学费却让不少家庭望而却步。为了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部分家长不得不将孩子送到邻村的公立幼儿园,每天往返十几公里,不仅耗时费力,还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在一次“月入室”活动中,村里的人大代表将这一问题向市、乡两级人大代表反映。建议上报后,香格里拉市人民政府迅速成立由市教体局牵头,上江乡小学具体负责,上江乡人民政府配合,法律顾问参与的工作专班,全力推进幼儿园“撤私为公”。2025年9月8日,转型后的良美村公办幼儿园正式开园,31名孩子走进焕然一新的教室,园里配备了4名专业教师和1名炊事员,不仅学费大幅降低,教学质量也显著提升。“现在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公办园,每天不用早起赶路,我们也能安心干活,真是太感谢人大代表了!”家长们激动地说。

同样感受到变化的,还有尼西乡汤满村汤堆片区的村民。这片海拔2700米的土地上,生活着164户812人,农业是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该片区修建有一条3.5公里的引水渠,用于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水渠因高寒气候、地质条件等因素出现大面积脱落、渗漏问题,期间虽经施工队修复,但问题反复出现,导致源头水无法正常输送到村庄,农田灌溉受阻,人畜饮水也成难题。

知诗尼玛、格茸拉杰等5名人大代表在“季进站”调研时了解到村民的诉求后,经过多次勘察、走访,他们最终联名提出“修建3000米引水沟渠”的建议。建议提交后,香格里拉市人大常委会迅速交办,相关部门已将其纳入2026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预计该项目建成后,不仅能解决812名村民的用水难题,还能为当地青稞、油菜等农作物增产提供保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如今,在香格里拉市的各个村组,“代表常进、群众常来、联系常有、效果常见”已成为常态。活动开展以来,该市各级人大代表始终坚持“党政所急、发展所需、群众所盼、代表所能”的原则,以“家站室”为载体,将履职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这种常态化履职模式,不仅厚植了人大工作的群众基础,更激发了代表的履职活力——越来越多的代表主动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从“被动履职”转变为“主动作为”,从“参会代表”成长为“民生代言人”。(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