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大工作 > 州市人大
当人大代表走进“帕帕窝”......
发布时间: 2025-11-21      来源:云南网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在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有一个名为“帕帕窝”的特殊调解室,彝语意为“坐下来好好说的地方”。近年来,这个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调解平台,正成为化解邻里矛盾、促进民族团结、维护乡村和谐的重要阵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特别是村干部身份的代表,积极投身民事纠纷调解一线,用“脚下沾泥、心中有情”的实干担当,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

 

 

“两家为了一条排水沟争了半年,最后在‘帕帕窝’坐了两小时,喝了一壶茶,问题就谈开了。”乌木龙乡小村村党总支书记、乡人大代表李忠校回忆起近期调解的一起邻里纠纷时感慨道。当事人因宅基地排水问题长期争执,甚至一度动手。李忠校联合村“两委”和“帕帕窝”调解员,邀请双方到调解室,以拉家常的方式倾听诉求,结合村规民约和法律法规耐心疏导,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帕帕窝’不是法庭,但讲法理;不是会议室,但重协商。”李忠校说,“我们人大代表既是政策的‘宣传员’,也是群众的‘贴心人’,更要在矛盾面前当好‘调解员’。”

自“帕帕窝”调解室成立以来,乌木龙乡人大主席团积极组织人大代表参与基层治理,推动18名村干部身份的人大代表全部纳入调解队伍。他们凭借熟悉村情、了解民情、群众信任的优势,主动介入婚姻家庭、土地权属、赡养继承等常见民事纠纷。

 

 

“帕帕窝”调解室充分发挥“双语调解员”“双语法官”作用,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民族调解模式。该模式将法律条款、民族传统习俗以及村规民约巧妙融合,采用群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在调解室温暖的火塘边,通过唠家常、真诚交流,让矛盾纠纷迎刃而解;全力推动社会治理向法治化、常态化迈进。截至目前,全乡共设立4个“帕帕窝”调解点,累计调解各类民事纠纷136起,调解成功率达98%,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赵岗 梅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