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大工作 > 理论研究
德才兼备方能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 2025-09-12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5年第5期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德才兼备,方堪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这一论断,为领导干部的成长与选拔锚定了根本方向。德才兼备,绝非简单的品质与能力叠加,德与才有着深厚内涵与紧密关联。德,是为政之基,关乎信仰与操守;才,是干事之本,体现能力与担当。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始终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更为多元的挑战与机遇,领导干部唯有将德才兼备内化为从政准则,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成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新时代好干部。

 

一、德才兼备必须以德为先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我们党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路线,把政德摆在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政德问题,提出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强调以德为先,并指出:“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人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坚持以德为先,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把加强政德修养当作为官从政之要。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者,本也。” 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时刻约束着人们的言行举止,是成为一个好人、成就一番事业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古往今来,为官从政者都将道德修养视为立身之本。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脉相承的道德追求。道德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应带头践行真善美,贬斥假丑恶,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这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更是自身成长成才的必备条件。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蔡元培曾言:“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德行端正的人会心正言正、行为光明磊落;反之,则可能偏离正道,甚至走向腐败。领导干部肩负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任,一旦失去道德底线,便容易滑向违法乱纪的深渊,最终害人害己。

做人要有品,为官要有德。政德乃干部忠于职守、履职尽责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唯有品德端正,才可能拥有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为官从政,身处其位,谋划政事,尽其职责,本就是天经地义之事。反之,若尸位素餐,无所作为,便是最大的失职,更是失德的表现。领导干部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理应时刻牢记,只要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事,即便面临重重压力,也要坚决去做;该承担的责任,即便冒着风险,也必须勇敢担当,以此展现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政治品格。这不仅是对领导干部官德的基本要求,更是其做人有品的生动体现。

有德,才能走得稳走得远。个人成功固然需要才智,但道德才是根本。领导干部只有修好政德,才能做到看得远、行得正、走得稳。君子以厚德载物。高尚的品德使人具备开阔眼光与宏大格局,能够超越个人局限,成就非凡事业。颜回“箪食瓢饮而志不移”,以君子四德成就儒门贤首,彰显道德力量。领导干部有政德,就能加强道德自律,坚守道德底线,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就能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能如履薄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二、本领高强方能担当作为

“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德与才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领导干部的能力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这一要求,既关乎党的事业发展全局,也为每位领导干部指明了成长方向。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深刻剖析了德才辩证关系—“德”为“才”之统帅,指引才能的正确施展;“才”乃“德”之基石,支撑德行转化为实际价值。从脱贫攻坚战中基层干部精准施策,到疫情防控一线党员干部统筹调度,再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无一不印证:唯有本领高强,才能在时代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真正扛起为党尽责、为民造福的重任。

有德无才,才不足以助其成。“才”,即才智、才能与才干,是为人处世、履职尽责的重要基石。缺乏才能,纵有高尚品德、远大理想与美好愿望,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达成目标。正如古人所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品德的践行与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才能的支撑。“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品德并非抽象的标签,而是需要通过实践来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抓落实的工作实践检验着领导干部的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和实际能力”。历经风雨、见多识广,方能判断一个人的潜力,砥砺其品德。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本领大小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若空谈道德,缺乏干事创业的能力,便成“无能好人”,美好初衷终将化为泡影。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过硬能力,方能担起重任,为党和人民作出贡献。

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现实中,若领导干部仅有为民服务的热情,却缺乏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就如同“软肩膀”妄图扛起千钧重担,难免力不从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在当前形势下,我们的本领适应的一面在下降,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面对数字经济浪潮下的产业转型,若不懂数据治理、算法逻辑;处理基层治理难题时,若不掌握群众工作方法、矛盾调解技巧,即便初心再纯粹,也难以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空有理想抱负,而无过硬本领,不仅会让改革发展蓝图沦为一纸空文,更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待。唯有锻造能扛事的“硬肩膀”、练就善成事的“真功夫”,才能有效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

本领越高强,担当越硬气。本领高强,体现在专业精神、专业能力与专业作风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领导干部应当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等“八种本领”。只有本领高强,才能在担当重任时游刃有余、底气十足。正如“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所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领导干部若能力不足,就难以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领导干部具备成事的真本领,就是要有专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就是要有专业能力,以专业思维、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做到对症下药;就是要有专业作风,深入调查研究,把存在的矛盾和困难摸清摸透,使自己的能力素质跟上时代节拍,与岗位职责相匹配,与事业发展相适应,以硬气的担当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三、德才兼备需要用一生来练就

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并非易事。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与工作才干,不会随着党龄增长或职务升迁而自然提升,而需通过一生的不懈砥砺与追求。

坚持一生学习进步。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知识就是力量,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内在需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工作能力。以科学理论点燃信仰明灯。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共产党人的初心,不仅来自对人民的朴素感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更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之上。领导干部只有练好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功”,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来登高望远、认识事物,才能深刻探知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自觉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能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场与观点,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爱学习、勤读书,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做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的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半部论语治天下”“腹有诗书气自华”。领导干部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使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能够适应工作需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

坚持一生干事创业。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无数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曾告诫全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领导干部一定要把精力放在“正道”上、放在“正事”上,以党的事业为重,把工作作为第一兴趣,善于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既要有干大活、干出彩的气魄,更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要真干不要假干。在动机层面,解决好“想不想干”“愿不愿干”的问题。权力是拿来“用”的,不用的权力没有任何价值,关键是看你怎么用。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不积极履行职责可能构成失职,而滥用权力则是严重的腐败行为。领导干部要在新时代新征程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就一定要主动用好手中的权力,主动作为、正确作为,扎实干事创业,开创出彩人生。要实干不要虚干。在手段和成效层面,解决好措施实不实、效果实不实的问题。既要努力当思想家,更要争当实干家,决不能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也不能高高在上、指手画脚,每一项措施都要想深想细想透,每个环节都要把控精细把控到位,每一个成效都要看得见摸得着。要会干不要蛮干。在能力层面,解决好会不会、能不能、行不行的问题。善于当领导、善于干事情,特别是要善于审时度势,认准的事情就要敢于拍板、一抓到底,千万不能患得患失,贻误时机;善于统揽全局,学会“弹钢琴”,善于统御各方、团结各方、调动各方;善于攻坚克难,抓主要矛盾、抓关键、抓要害、抓难点,在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成长进步、建功立业。

坚持一生总结反思。毛泽东讲过,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对领导干部来说,没有总结意识和能力、没有反思意识和能力,是做不好领导工作的。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经验与教训都值得借鉴。无论自己的经验,还是别人的经验,都蕴含宝贵的智慧;无论是自己的教训,还是别人的教训,都能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我们党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善于利用经验来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事业。在革命战争年代,每次打完仗不管是败仗还是胜仗,都要采取开“神仙会”的方式,由连以上的单位总结反思,从战争中学战争,从不会打仗到会打仗;在和平建设年代,我们逐步从“一边倒”中走出来,逐步摆脱“苏联模式”,坚持走自己的路,边干边学边总结,从不会搞建设到会搞建设;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面对全新的事业,“摸着石头过河”,鼓励先行先试、大胆探索,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领导干部要善于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在其中不断成长、成熟、成才。吃一堑,长一智。对个体来讲,进步来自反思,智慧来自反思,勤于总结反思就可以深刻理解问题、可以把握分寸、可以择优进行、可以悟出真理。遇事不过脑子,最容易出现过激行为,最容易粗心大意、漏洞百出。反思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反思才能获得提高和进步。善于反思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真正有作为的人。“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领导干部需要经过多岗历练,有很长的路要走,更要注重总结反思,把它作为一种习惯始终坚守,作为一种行动终身践行。

德才兼备的干部组织上要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干部成长起来了,培养出来了,关键还是要用。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终等于还是没有好干部。”领导干部必须练就“伯乐识千里马”的本领,对优秀干部做到用当其时、惜才爱才、用人不疑。用当其时,激发活力。在选人用人时,既要考虑时代的要求,也要考虑干部成长的“自然规律”和“阶段性差异”,更要考虑干部个人的“个性因素”,还要考虑干事创业的“岗位需求”,在对的时间把对的人放在对的岗位上。要合理使用各年龄段的优秀干部,为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健康成长、施展才干创造良好条件,最大限度地让各个年龄段的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事业上有奔头,从而激发整个干部队伍的活力。要注重各级后备干部的培养使用,不断创新后备干部选拔方式,有意识地把后备干部放在吃劲要紧的位置上磨炼成长,大胆使用成熟的后备干部。惜才爱才,用人不疑。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而任用干部正是组织对领导干部最大的信任。要惜才爱才,为干部提供发展平台。要因事择人,优化成长路径,让干部在工作实践中成长进步。要放手、放心地任用干部,让干部放开手脚,大胆试、大胆闯,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即使一时没有做出成绩,甚至是犯了一点错误,也要以包容、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不能因此就产生疑虑甚至想临阵换将。当然,领导干部还要多对干部“咬耳扯袖”,使之“红脸出汗”,防止小错演变成大错、小问题演变成大麻烦。(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