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财政预算监督领域的具体实践,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职责。云南公共服务需求多元,预算的民主化、透明化、科学化显得尤为关键,探索预算审查监督制度的完善、技术的创新、人大代表与专家的深度参与是边疆民族地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路径。这些实践不仅优化了地方治理体系,也为进一步健全边疆民族地区民主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2025年5月13日,全省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会议在玉溪市召开。周海洲 摄
一、制度完善:边疆民族地区预算审查监督的法治化与规范化
成立十六年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围绕“务实管用”加强制度建设,围绕推动预算审查监督工作转型升级和提升监督工作专业化水平加强履职能力建设,持续用力夯实监督工作基础。2016年3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云南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为我省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沿着法治轨道前行提供了制度保障。2018年至2021年,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提出了改革要求,省人大常委会立足我省实际及时启动修订条例具体工作。2022年7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了《云南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成功经验、有效做法与改革举措上升到法制高度,做到改革与法治相统一、相促进,通过完善监督内容、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薄弱环节,稳步推进全省预算审查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法治化的同时,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从规范审查程序、提升审查质量入手,找准初步审查方向和着力点,明确审查重点、构建审查框架、细化审查指标、强化审查力度,建立并不断丰富完善“预先审查、初步审查和会议审查”三审制。
在预算草案预先审查环节,召开代表座谈会、专家座谈会,“背靠背”听取基层人大代表、16个州(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负责同志的意见建议,“原汁原味”反馈给省财政厅,梳理出数据、技术、政策层面的重点突出问题,提出修改完善报告和草案的预审意见,前移规范性审查,有效推动财政部门合理确定预算收支预期目标,提升编制预算草案质量水平。
在预算执行监督环节,聚焦收支目标完成、预算执行进度和财政运行状况,建立“线上+线下”的常态化监督机制,运用预算联网监督系统按月反馈分析报告送省财政厅研究办理,到州(市)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基层实情,为推动落实人代会决议决定打好基础。
在决算审查环节,推行省本级与部门审查全覆盖的工作模式,全面树立政府预算与部门预算相衔接、预算与决算相衔接、4本预算之间相衔接的监督导向,增强预算约束性和监督刚性,逐步实现了由程序性审查向程序性审查与实质性审查并重的突破。
	
二、技术创新:预算联网监督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应用与突破
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围绕预算审查监督工作转型升级和提升监督工作专业化水平这两个定位,积极探索从人工审查向数字化审查、程序性审查向实质性审查、一般性审查向政策性审查的转型升级,推进数字民主与治理效能提升。
2017年6月,全国人大印发《关于推进地方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12月,云南省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正式上线运行。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全面梳理财政业务流程中账与表、账与账、表与表以及4本预算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了由362项预警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和一键生成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的智能分析报告模板,横向上拓展数据联网范围,纵向上选取基层试点“一对一”量身定制预算审查监督工具,通过大量实践案例持续对监督模块、预警指标体系和智能分析模板进行动态调整和“智能化”升级迭代,成为预算联网审查监督的“云南样本”。
2025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进一步推动系统智能化建设,围绕数据、算力、算法三个关键要素着力,引入DeepSeek通用大模型和深度融合预算审查监督业务的行业模型,迭代开发建设能够全面适应新时代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需要的AI工具,推动联网监督系统向全面智能化审查监督迈进,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监督实践向着更深入更有效的方向持续演进。
	
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
三、主体赋能:人大代表与预算审查专家的协同参与治理机制
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广泛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使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环节、各方面都能体现人民意愿、倾听人民声音。同时,探索专家智库的嵌入式参与,进一步开拓实践人大代表与预算审查专家协同参与预算审查监督治理。2016年12月,云南省人大印发《关于建立预算审查前广泛听取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机制的意见》,首次聘任29名预算审查专家顾问。2019年,首次引入第三方机构提供咨询服务,扩大政府组成部门预算决算草案初步审查覆盖面。2021年,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建立听取意见建议工作机制,在开展预算草案初步审查工作前召开专家座谈会、代表座谈会,听取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常委会委员、州(市)人大预算工委负责同志的意见建议。
2022年至2024年共有61位基层省人大代表提出200余条预算编制、管理、监督方面的意见建议和80余件代议案和建议,推动全省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更贴近基层诉求,破解基层财政的难点、痛点、堵点。2023年,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相关部门、国有企业、专业机构选聘23名专家,成立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专家库,与41名省人大代表建立了预算审查联系工作机制,充分吸收民智民意,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2023年7月31日,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举行会议,正式聘任23名专家学者为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审查专家。陈柯米 摄
此外,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还与云南财经大学联合成立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研究中心,通过课题研究、学术交流、专业咨询和业务培训更好指导工作实践,陆续开展《云南省人大加强预算执行监督的研究》《云南省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云南省县级财政困难及对策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积极推动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实践,不仅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从理论层面看,这些特色实践的成功经验可总结为三点核心启示:
第一,民主制度必须与地方社会结构深度契合。边疆民族地区的预算审查创新表明,民主的有效性依赖于制度设计能否回应民族地区的特殊需求。现实中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构成、文化传统与内地存在差异,这些差异要求民主制度在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例如,参与式预算在民族地区的广泛实践,就是民主制度与地方社会结构深度契合的生动体现。参与式预算通过让民众直接参与预算的编制、审议和监督过程,不仅提高了预算的透明度和科学性,还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此外,民主制度与地方社会结构的深度契合,还需要理论支撑与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在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中,积极探索预算联网监督、人大代表与预算审查专家协同参与治理等创新实践,这些实践不仅优化了地方治理体系,也为进一步健全边疆民族地区民主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第二,技术创新是民主深化的关键推动力。预算联网监督的实践证明,数字技术能够突破地理与文化的限制,使民主监督更加高效、透明。预算联网监督系统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对预算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这种监督方式不仅提高了监督的效率和准确性,还增强了预算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限制、信息技术不够发达等因素,传统监督方式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预算联网监督系统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预算联网监督系统的建立和运用更进一步说明,技术创新在推动民主深化的过程中,必须与民主制度相结合。例如,预算联网监督系统不仅提高了预算监督的效率和透明度,还为人大代表和民众参与预算审议和监督提供了便捷渠道,这种技术创新与民主制度的结合,不仅推动了民主深化,还增强了民主的有效性和包容性。
第三,民主参与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民主不仅仅是投票或监督,而是不同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有机协作。边疆民族地区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构建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机制,实现人大代表、专家智库与基层群众的良性互动。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通过开展代表座谈会、专家座谈会等活动,广泛听取基层人大代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为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种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方式,构建出了“代表+专家+群众”的三维参与模式,为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开拓出了新路径。这种三维参与模式通过整合人大代表、专家智库和基层群众的力量,实现了民主参与的全覆盖和全方位。
边疆民族地区的预算民主实践既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应继续深化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主体协同,使民主真正成为边疆稳定与发展的坚实保障。


